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品牌->

广东老字号食品企业成长史:三代接力踩准时代变革 国际资本助力多元扩张

来源:21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9-09-19 09:46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1880年,司徒仕赞于江门开平赤坎镇下埠创办了江门第一家饼店“盛益饼家”,也开创了江门的饼业历史。鼎盛时期雇工达二十人,资本银圆五千元。

  如今,在盛益饼家等17家小作坊基础上成立的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嘉士利”),现已拥有六家子公司及七大生产基地,年产饼干等超12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本土“饼干大王”,并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作为一家“50后”广东老字号,历经三代人接力,嘉士利的成长恰似新中国成立70年蓬勃发展的缩影。

  嘉士利董事局副主席、执行董事谭朝均感慨道:“最值得庆幸的是,从公私合营到改革开放,再到国企改制、香港上市等重要历史阶段,嘉士利每走一步都踏准了时代巨变的鼓点。”

  小作坊饼店“蝶变”

  嘉士利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由江门开平县(后改开平市)内17家饼店公私合营创立的开平县糖饼厂。这17家小作坊,最早的可追溯至清末。

  百年前的清末,开平连年天灾歉收。大洋彼岸美国传来遍地黄金的消息,吸引了大批开平青年漂洋过海,司徒祖辈就是其中一支。

  多年后,像大多数回乡的华侨一样,司徒祖辈也带回了装满糖果饼干、罐头洋酒的“金山箱”,同时也带回了大量制作饼干的材料和先进技术,盛益饼家也由此而来。

  据《开平县志》记载,自1880年司徒仕赞创立盛益饼家后,开平先后开设了双全饼店、怡广斋饼店、德昌饼家等,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开平共有包括上述饼店在内的19家作坊式的饼店营业。

  然而,无论第一代饼店建设者再努力,作坊生产模式始终难成规模,制作的饼类除供应本地外,仅够销往邻近的恩平、台山等地。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的到来,规模才得以扩大。

  在司徒擎印象中,开平县17家饼店小作坊公私合营成立了开平县糖饼厂,自家的“双全饼店”也于1958年归并到糖饼厂,迁到了三埠新昌,后来改名“开平嘉士利饼业”。他的大弟、二弟及三弟直到上世纪80年代退休都在工厂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生产工艺与技术早已落后国外,加之设备与厂房简陋,主要还是要靠手工操作生产一种叫做“潭江桥牌”的低档饼干及糕点。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糖饼厂的饼干年产量仍徘徊在600吨左右,年产值只有300余万元,利润不足30万元。

  时代不等人,美国卡夫(其中国公司改为亿滋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大举布局中国市场,开始为日后的趣多多、太平梳打、奥利奥、王子夹心饼干等外资食品大行其道打下基础。

  谭朝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嘉士利的第二代接力者才让这个广东老字号真正实现第一次“蝶变”。

  嘉士利凭借开平的侨乡优势,引进了大批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并走在全国烘培行业前列,建成了第一条电烘炉饼干生产线。

  “现代化的设备,真材实料加创新,最终让嘉士利脱颖而出。”谭朝均介绍,甚至国内多个“行业第一”皆出自嘉士利。

  1964年,嘉士利生产的鸳鸯夹心饼开创中国夹心饼干出口的先河;1993年,嘉士利研制的薄饼、甜薄脆饼、早餐饼轰动全国饼干行业,奠定了其国产“饼干大王”称号;1990年,嘉士利凭借威化饼荣获当年中国质量最高奖……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三水健力宝、开平嘉士利夹心饼干、深圳喜之郎布丁、珠海华丰方便面、珠江啤酒等“广东粮、珠江水”成为一个时期内广东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国营厂来了民营企业家

  从小作坊“蝶变”成国有企业后,嘉士利一度顺风顺水。但直到2007年,已有50年历史的嘉士利,销售规模却一直难以逾越2亿元大关。

  此时的美国卡夫,在完成对达能饼干的收购后,已成为中国饼干市场老大,其销售业绩长时间保持双位数增长,市场占有率也一度高达78.5%。

  “不成长就面临被兼并收购的危险。”江门市政协副主席、原江门开平市常务副市长谢佰欣早在2006年就开始推动江门开平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当年,开平市按照政策启动对嘉士利的改制,政府转让90%股权。

  谈及为何改制,谭朝均分析称,一家存活了50年的老字号,本身就证明它还有品牌价值,但继续投入研发、购买设备存在风险,国有体制下积极性不足,所以一定要改民营。

  开平人黄铣铭,是本地赤水镇沙塘湾村人,此前已是广州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怀着建设家乡的情结接手了这家国营厂。

  2007年6月,嘉士利从国营厂改制成民营企业。这也意味着国营厂职工的“铁饭碗”保不住了,危机一度笼罩在每位职工心里。

  不过,黄铣铭不仅延续了原有福利待遇,更推出了年终奖制度。在嘉士利的老员工陈丽印象中,2008年她第一次拿到480元年终奖,每逢节庆还有腊肉、米面等礼品。这极大地稳定住了职工的军心。

  谭朝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了稳军心,10年来嘉士利只做了两件事——降成本与搞研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不少食品企业面临倒闭,嘉士利却能逆势增长,根本原因也在这里。”

  一方面,1000万元改造厂房,引入新管理理念,让嘉士利在同行业中保持了性价比优势;另一方面,组织17个食品工程专家组建团队搞创新,2013年推出行业首创产品果酱夹心饼干,当年即为嘉士利新增500万元销售额。

  “这款果酱夹心饼干足足研制了一年时间,最大的创新就是严格控制果酱中水分的含量,保证果酱中的水分不迁移到饼干里。”谭朝均认为,不跟风奥利奥产品,而是坚持搞原创,最终成了嘉士利的“杀手锏”。

  在转制一年半时间里,嘉士利年销售额从2亿元增加到近4亿元,员工从1000人增加到近1500人,每年向国家上缴税费也从2000万元增加到超3355万元。

  上市背后的国际资本局

  到2013年,嘉士利年产能已超过12万吨,产品覆盖了31个省市区,消费人群超3亿人。按照其零售额、零售销量及产量计算,嘉士利成为中国本土品牌第一大饼干制造商。

  “国内饼干市场潜力依然很大,机会很多。”在黄铣铭看来,欧美是饼干的发源地,人均每年消费10多公斤,而国内人均每年消费饼干量只有不到3公斤。

  来自中国烘培协会的数据也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3300多家大大小小的饼干生产商,到2014年就减少到了1800多家,企业竞争激烈、行业分散。

  为了实现“百年品牌企、千亿产值梦”,黄铣铭参照国际品牌发展路径,选择企业上市融资。其实,这个决定最早也在2011年提出过,但因条件不成熟延期至2014年。

  2014年,嘉士利成为内地首家上市的饼干企业登陆港交所主板。在谭朝均看来,之所以选择港股上市,一是要成为百年品牌离不开资本助力,二是要成为国际品牌,借力香港最为便利。

  “嘉士利所处的食品行业比较稳定,我们判断,未来十年的竞争一定是国际品牌间的竞争,而要赢得市场,产业必须要与资本深度融合,香港有很多国际资本,有参与过国际品牌竞争的经验。”谭朝均说。

  正是通过在香港上市,英联投资基金、东方资产、益海嘉里的母公司丰益国际与以色列AUREC资本等成为嘉士利的股东。

  “AUREC资本曾帮助可口可乐管理全球供应链,丰益国际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企业,能够预测全球价格并提前锁定交易,英联投资基金帮助一家饼干厂做到印度第一。”在谭朝均看来,嘉士利上市背后的国际资本局不仅为嘉士利的品牌国际化做了背书,还帮助嘉士利将全链条资源整合,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上市后,嘉士利亦有了比较频繁的资本运作。2015年底,嘉士利引入复星集团,并与复星及西藏复嘉食品投资中心共同成立总资本为人民币1.5亿元食品产业基金,投资基金从全球物色消闲食品业务、跨境食品贸易及其他食品相关业务的企业。

  谭朝均认为,嘉士利此举意在拓宽产品系列,实现多元化经营,从而降低企业风险。

  资料显示,嘉士利通过同业并购,旗下已拥有嘉士利、嘉士柏、思朗、瑞士乐、九洲、康力、全成豆奶等7大品类品牌。

  谭朝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按照“常规经营持续发展,资本运营同步发展”路线,嘉士利未来的主营业务重点在饼干、蛋糕、糖果、果茶等系列上,提升产品的渠道渗透率和覆盖率,尤其在年轻化、健康化上下功夫。还要继续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资源实现多元化并购,实现规模扩张与发展。

  “2018年我们实现了14.5亿元销售收入,完全有望在2020年实现20亿元规模、通过兼并合作实现10亿元规模、整个集团实现30亿元规模的目标。”谭朝均对未来信心满满。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