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传媒-> 传媒人物->

《西藏商报》记者刘峥:做公益是放不下的责任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4-03 13:14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在西藏,很多人信仰佛教,佛教讲求积德行善,做好事一直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因此,大家对公益也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做了,应该,不做,才会让人觉得奇怪。

  善举是责任

  “我一直做媒体,总觉得做公益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人的责任,所以,不管怎么做,我都觉得应该,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值得炫耀的。”《西藏商报》记者刘峥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小时候母亲常常对他说,在别人困难时帮一把,人家会记你一辈子。其实,母亲说的不是需要别人感恩,而是在表达帮助人的意义。

  “记得我写的第一篇涉及公益的稿件,是一对读师范学校的兄妹,因为家里没钱,学费只交了一个人的,生活上也都是老师们在帮他俩。师范学校的校长找到媒体,希望有人能帮帮他们。报社领导便把任务交给了我。”刘峥说,当他把这对兄妹励志又温情的故事写出来后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而现在,这两个孩子已经成为乡村教师了。

  在西藏,刘峥遇到了很多不图回报的公益人士。在众多爱心人士之中,他特别提到了德国人萨布瑞亚。当萨布瑞亚得知西藏没有盲童学校时,身为盲人的她自筹资金开办了西藏盲童学校,还自行开发了藏语盲文。

  “这个学校成立之初,虽然包吃住、包学技能,但很多人并不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不愿意让盲童去学习。没有学生,萨布瑞亚就骑着马到乡村挨家挨户地去找。”刘峥说,在萨布瑞亚的影响下,一位阿妈为了能让盲校孩子们吃上可口的饭菜,10多年前就放弃月收入6000多元的藏面馆,拿着学校给的每月几百元工资一干就是十几年,“这位阿妈说,‘一个外国人能为我们的孩子做这么多,我为什么不能?我的血也是热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照顾孩子们,一对夫妇放弃了在大昭寺附近的生意,10多年来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他们说:“我们放弃了生意,或许社会上少了两个有钱人,但盲童学校的孩子却有了如亲生父母般疼爱他们的亲人。”这些质朴的话语一句句地烙印在了刘峥的心里。

  爱心在蔓延

  刘峥告诉记者,对这所盲校的跟踪报道也让他收获了很多。当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车刚把跟踪盲校拍摄了10多年的照片贡献出来,希望刘峥把这里的一切写成故事,让更多人感受这份爱心时,他没有拒绝,并利用近一年时间里的每个周六去倾听、去挖掘、去记录,最终采写了近10万字,著成了《西藏盲童之光》一书,并被同时翻译成英语,将这里的善举不仅传到全国各地,更传到了海外。他的报道、他讲述的故事,感染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而所有书款也都捐给了西藏盲童学校,用于公益事业。

  正是在刘峥的带动下,更多的新闻媒体将这里的故事讲述给了更多的人,盲童学校也引来了更多的老师和志愿者,他们很多人不一定有钱,但都有爱心,愿意到学校陪孩子们玩耍,给孩子们洗头、洗衣服、剪指甲,过节时把孩子带回家和自家人一起过。这是爱心的传递,也是正能量的传递,而且这些事还在继续发生着。

  “这些孩子们今日接受资助,明天就有可能成为资助他人的人,这才是做公益的目的。”刘峥说,这一点他已经从盲校的学生中得到了验证。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的创办了盲童幼儿园,有的创办了盲人图书馆,还有的当了歌唱家、导游。“其实,他们的出发点都很简单,就是能有所成就,回报社会。”

  “这不正是应该通过媒体告诉人们的公益理念吗?一个人创办了盲童学校,影响到一群人来为西藏的盲人事业服务,这就是公益的力量,这就是正能量的力量。做公益不仅仅是钱的事,更重要的是你的那份爱心。”刘峥说道,“我只愿做一个默默的记录者,记录身边看似简单的善举。而这些小小的善举通过传播会慢慢连成片,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让更多愿意奉献的人有的放矢”。(李雪昆)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