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文化->

文旅融合元年 把脉政策高质量发展再出发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9-12-26 10:23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今年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做好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在今年的中央部委政策中,“高质量发展”贯穿其中;在打破壁垒,融通资源的大时代环境下,伴随行业监管日益完善,文旅事业迎来了健康稳定的发展时期。

  高质量发展成悠扬主旋律

  作为新兴行业,文化产业当前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结构调整亟待进一步优化。在12月6日国家统计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之五——文化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中提到,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市场主体数量剧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就业总量不断增加,但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创新活力不强,距离文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不少差距。纵观今年部委出台的一系列文件,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旋律贯穿其中。

 

  *相关政策梳理*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今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围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文化企业税收优惠、服务业开放、旅游演艺、冰雪运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和科技融合、知识产权、体育产业、中医药传承发展、设计等领域部署工作重点。

  文旅融合 ,规划先行,文旅融合元年,为推进文化和旅游规划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规划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制定《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从总则、立项和编制、衔接和论证、报批和发布、实施和责任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规划体系进行统一,对规划管理进行完善,以提高规划质量。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法制建设护航高质量发展。4年前,原文化部等14个部委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促进法起草工作机制,2018年3月,《文化产业促进法》被建议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五年立法规划。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12月司法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草案送审稿紧抓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聚焦“促进什么”“怎么促进”两个核心问题,确定在创作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等3个关键环节发力,在人才、科技、金融财税等方面予以扶持保障。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将成为今后我国实现“文化产业政策法治化”“文化产业立法法典化”的重要举措。

  开放共享,内外联动,文旅发展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今年6月份,发改委联合商务部连发25、26、27号令,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的发布,意味着文娱体产业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力度大、范围广的产业开放政策让中国保持对外资吸引力,同时加快倒逼国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实现高效发展。

  区域文旅融合花开朵朵

  我国文化事业和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区域发展中补短板、拓空间,才能更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级,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1月份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其中在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与扩大开放上多有着墨。

 

  *相关政策梳理*

  放眼全国,北京、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创新活力较,单位规模集约化相对较高,在产业实现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上处于领航地位;秉持政策优势、新区资源优势,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创新,促进与京津冀区域加强产业交流合作。

  作为区域经济高地的新引擎,自贸区的对外文化贸易建设同样正在经历迅猛的发展。2013年,我国正式确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批准天津、福建、广东三个自贸区,2016年再次批准七个自由贸易区,包括辽宁、陕西、河南、湖北、浙江、重庆和四川,今年,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地获批。18个自贸区形成“1+3+7+1+6”的雁式矩阵,覆盖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多点开花,这也意味着依托海港、河港、空港、陆上交通港,我国逐步实现了在更大的范围内经济的开放,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开放跨入全新阶段。在自贸区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在金融开放创新、贸易便利化、法制保障和政府服务创新的背景下,文创产业将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优质资源,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路径不断涌现。

  新技术新业态激活新动能

  科技改变时代。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力、新动能。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智能穿戴、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在加速向行业渗透,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发展风口,尤其是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旅融合朝气蓬勃。

  3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专门提到“推进业态模式创新”,推动建设体现新科技的剧场及舞台,支持数字艺术、交互体验、观演互动、智能演艺、舞台灯光音响机械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装备提升。支持条件成熟的旅游演艺项目向艺术教育、文创设计、展览展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综合配套业态转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旅游演艺小镇、旅游演艺集聚区等。旅游演艺进入下半场,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的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将进一步丰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8月13日,科技部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沉浸式运动、数字艺术、演艺直播、赛事直播等智能化交互式创新应用示范,引领带动数字创意智慧旅游、智慧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在多部门合力推进下,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优质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扩大,数字文旅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相关政策梳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当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广播电视集成播控、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万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比较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共实现营业收入2.1万亿元,占比为21.5%。文化新业态的强劲发展,文化新领域的拓展创新,引领和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旅与互联网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作为大趋势,未来必定有大作为。

  文化消费 “飘香”全国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关系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步入全民休闲时代,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尤为迫切。

  除了今年年初关于促进体育消费的专项行动计划,3月份《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的通知》,以及前不久《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之外,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连发两文促进文化消费。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首次在国务院层面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做出专门部署 ,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意见提出推进消费试点示范、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九大举措,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便民惠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则提出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作为国家层面促进消费的20条意见之一,“夜经济”成为文旅发展的新引擎,以书店、博物馆、曲艺等为代表的文化休闲场所开始延长营业时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济南、成都、西安等地出台的促消费政策,“夜经济”一词频频出现。

 

  *相关政策梳理*

  10月份,商务部等14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促进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促进时尚、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休闲经济时代,挖掘文化新业态的内涵和外延,不仅成为提升消费质量、拉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要素,同样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消费扶贫也成为今年文化产业发展中另一个关键词。1月14日,自国办发布《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相继出台具体实施意见,文旅消费扶贫陆续在全国“打响”。11月8日,由发改委、扶贫办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等15个部委联合发布《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消费扶贫的倡议》,文旅消费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

  文物保护工作走进新时代

  文物事业与与时代并进。12月5日在第七次全国文物保护工程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谈到,距离第六次全国文物保护工程会,已有五年时间。五年来,我国文物保护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文物保护工作走进了新时代,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诚如是,今年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全新局面。1月份《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出台,5月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中办、国办发布《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文旅融合等4类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实施的重大系统工程,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决策,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无疑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政策梳理*

  除此之外,5月份《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的出台,意味着今后文物资源在促活文博机构发展,促进社会创新创造,培育新业态、构筑新动能方面将发挥巨大潜力和勃勃生机。12月底,《大遗址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意味文保利用的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放开。

  人才始终是第一资源。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结构比例也比较合理的文博人才队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博事业的繁荣兴盛,原有的职称制度、评审办法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能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11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自此从1986年建立的文博专业人员职称评审制度也将退出历史舞台。评价标准破除“四唯”,设置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利用四个评审专业类别,大胆创新向基层倾斜,考评拓展编外人员,文博专业人员职称制度迎来新发展,未来将更加有力推动文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完善发展规划,破除制度瓶颈,补足人才短板,文保工作渐入佳境。

  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今年以来,文化产业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码,在严控“内容关”、“技术关”、“服务关”的同时,推动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规范化健康发展

 

  *相关政策梳理*

  5月份起,文化和旅游部开始频频下文,先后就地方文物行政执法、考古、旅游民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在线旅游经营管理服务、APP、网络音视频等多领域下发管理意见。新公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则替代2017年由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助力行业规范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

  7月末,乔家大院因存在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被文化和旅游部取消5A景区评级,为行业发展敲响警钟。消费升级的今天,如果只看眼前利益,不注重持续提供优质服务,终将遭受市场冷落。

  12月份,文化和旅游部研究起草《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过官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加快解决营业性演出活动内容审核、票务销售、现场监管、新业态管理等存在的薄弱环节,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为未成年人撑起文化晴空,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刻不容缓,不能放松。今年以来,中央文件为此先后划出条条监管“红线”。4月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成为首份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节目发布的管理规定;11月19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新闻出版署首次以绝对落实执行的态度去面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并且从政策法规的高度要求政府、企业、社会各个维度共同治理,确保未成年人游戏保护收获实际成效。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如今良好的政策环境、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文化企业需要自觉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2019年中央部委相关政策一览: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