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文化->

拓展文化遗产纪录片海外传播路径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0-01-10 09:35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此后,“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层面而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使沿线国家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增进优势互补,更将中华文化传递到全球,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通过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实现民心相通。

  共建“一带一路”有力推动了文化遗产纪录片的传播。如江苏卫视播出的《本草中国》成功打造纪录片IP,营销海内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纪录与传播,不仅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更在海外舞台上展现了世界文化瑰宝的风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国家形象。新媒体时代,随着纪录片市场需求与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受众消费习惯的变化,我们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及新媒体平台创造的巨大机遇,拓展多元渠道,运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与营销策略,提高自身市场价值,实现台网联动的传播与运行模式。

  特色化的内容产出是媒介在竞争中胜出的决定性因素。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无论是有形的物质文明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明,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古代建筑、织绣、书画、瓷器、茶叶、诗词、音乐、美食……这些特色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文化遗产纪录片在海外媒介竞争中的法宝。当然,中国文化遗产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语境下,拓展中国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海外传播路径需从4个层面入手。

  政府层面,需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在国内,文化遗产纪录片目前仍属于高投资、高风险、低收入行业,为达到精良的制作水准,制作团队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对文化遗产展开追根溯源式的钻研探寻。我们可参照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经验,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基金扶持等手段支持文化遗产纪录片拍摄与传播。

  技术层面,需多渠道、多元化拓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代国际传播场域要求传播者掌握更多类型的传播技能。中国文化遗产纪录片对外传播时既要运用传统媒体,也要运用新兴媒体,通过多元渠道传播给海外受众,在视频网站、社交平台、专业频道、社区论坛、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等各类网络媒介上进行系统性、多层次的传播与营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更为完整和细致的影像呈现出来,增强文化遗产内容的交互感与感染力,让海外民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乐意接受。

  行业层面,需加强专业协作。相较国外成熟的产业化运转,中国文化遗产纪录片行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成制作与运转的循环模式,在国际市场暂未形成品牌竞争力。为实现更好、更优的国际传播效果,可鼓励国内制作团队与海外知名纪录片专业团队合作,将宣传与发行等国内团队暂不擅长的环节以服务外包形式交由国际专业团队运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双赢。

  市场层面,需注重营销策略。在国际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在不同文化圈层中的传播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先传播到其沿线国家群体中去,逐步扩大影响,应该是中国文化遗产纪录片定位国际市场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可选择在国际上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学者担任纪录片的解说配音、推广大使等,通过其知名度与信誉度扩展受众群体,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