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文化->

文学在“进化”吗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1-07-23 09:03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艺术为什么有历史呢?贡布里希在他的经典著作《艺术与幻觉》中问道。以我们身边的艺术,照片为例,我们可能会认为每个人的照片都是不同的,留影各有目的,都有一己的愿望和关注,这就是一个风格大杂烩。或者相反,我们可能会认为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就像孩子们的绘画,即便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也往往彼此相似。然而贡布里希的出发点是,我们很容易就能确定艺术品的年代。艺术是在变化,但不是随机地变。人们甚至可以说它在进化——不是在变得更好或朝着最终目标前进的意义上,而是在其变化受到限制这一“演化”更基本的意义上。人们今天的所作所为,部分取决于过去人们的所作所为。

  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法文教授尼古拉斯·佩奇(Nicholas D.Paige)在新著《小说的技术:定量数据与文学系统的演变》中考察了人类的小说创作行为。他将之视为一个人造物的生产过程,他的样本是出版于1601—1830年的近2000部法语和英语小说。和主流的小说史叙事不同,佩奇的叙事中并没有出现诸如“诞生”或“成长”这样似乎是在描述生物及其生命历程的词,或者伊恩·瓦特(Ian Watt)所谓的“兴起”之类的表述(呼应资产阶级的兴起)。用一个有开头、有发展、有美好结局的故事来描述小说的历史,是认知上的“方便法门”,许多文学史家的工作就是用一定数量的小说来讲述这么一个故事。然而佩奇认为,我们面对的人类小说并不是一个整体,一个会成长成熟的有机体,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其中每个构件都包含某种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可追溯的起源,采用或弃用新的技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会以牺牲已经开发的技术为代价。就像物理领域的技术浪潮一样,小说技术的兴起和衰落并不是自动发生的:作家出于各种原因发明和采用文学样式。人们可以把小说看作一个不同风格形式的模块体系,而不是单个作品,这样来观察其历史和演变,会有令人吃惊的新见。

  也就是说,要真正理解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佩奇看来,仅仅阅读经典作品是不够的。他指出文学史家们作出的分段分期固然安全,却未能真正揭示文学的演变。小说这个系统会发生系统性的扰动,而这种扰动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机的;作品被制作、传播然后稳定下来,直到有一天——时长相当一致——被废弃。这种演变相当模式化,而据信会影响小说发展和形式的意识形态、经济乃至时代,实际上作用都有限。

  佩奇说,用这样一个冷静的视角,就看不出大部分小说史里轰轰烈烈的那种世界历史意义了。这种统计学分析确实会让文学教授们觉得无情——书中植入了上百张图表。然而佩奇相信,文学史也需要“祛魅”,小说不是某个历史背景及其所谓文化逻辑的具体表征,而是和别的东西一样,是人类在模仿与创新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这些人工制品,各有不同的结局。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