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文化->

公共文化空间如何创新赋能大众需求?

来源:网易 发布时间:2022-05-31 11:32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社会公共生活,是集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追究更美好、更有品质的生活,对于公共文化空间有了更高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公共文化空间如何赋能有了更高的期待。

  在2021年3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即“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 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以人民为中心

  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是一个区域综合性的文化场所,满足美育、信息、生活、社交、文化等不同类型的需求。

  张家港美术馆在公共艺术与教育方面的探索始于《看得见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张家港市美术馆推出的第一个正式课程,此课程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内容,以美术馆一楼“工作坊”以及展厅为场所,结合相应的展览资源开展的公共教育项目,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如绘画、拼贴、摄影、篆刻等)表达学习者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和表现。

  此后,张家港美术馆并没有停止在公共艺术与教育方面的探索。2021年,张家港筹备第九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以非遗为主题。张家港市美术馆邀请职业艺术家王南溟来为美术馆版块做策展人,也由此以长江文化节——“未来非遗”主题展作为尝试美术馆公共教育驻馆计划的第一步。

  “艺术家驻馆公共教育项目”是张家港市美术馆基于多年公教经验上进行的一个创新探索,它区别与目前广泛存在于国内外美术馆的“艺术家驻馆项目”的地方在于:并不仅仅为艺术家的提供创作、展示的资源和空间,它更强调普通公众在艺术家带领下对当代艺术创作和美术馆艺术作品展示的深度参与,这在国内外美术馆公共教育理念上尚属前沿。

  2021年的“艺术家驻馆公共教育项目”在“未来非遗”的主题之上开展,通过寻找本土非遗元素、基本技艺,通过当代艺术的图像、声音、装置等多元形式重新赋予其时代审美,也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这是对于非遗如何导向未来路径的一次尝试性的探索,探索着非遗的自身转型性生产,也探索着普通公众在艺术家的带领下对当代艺术与非遗融合的创作的可能性。

  通过寻找张家港本土非遗元素、基本技艺,用当代艺术的图像、声音、装置等多元形式重新赋予其时代审美。在艺术家与手艺传承人的指导下,801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参与到“心灵手巧•长江锚”“纳百计划”“游刃有余”的创作之中,让非遗与当代艺术携手一同走进了市民生活。

  参与“纳百计划”的张家港市常青藤六(2)班学生高添在参与完此次活动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悟:“这次去美术馆参加活动,我感悟很深,也很开心。我们平常盖的棉被原来那么难做,要敲弹,牵线,压平,缝合,让我对棉花和棉被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制作棉被,还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了一件属于自己的艺术品,让我们体会到了非遗的奇妙和艺术的美,同时也知道了艺术家的辛苦。非遗艺术是没有止境的,谁都定义不了它是什么。希望所有人都去关注非遗,让它在历史的舞台永不退场。”

  除了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尝试,张家港市美术馆也将目光投向自闭症儿童的关爱与帮助上,创新性地采用案例文献展的叙述方式,开办了孤独“雨人”的美好视界:“自闭症儿童绘画干预治疗项目”文献与作品展。展览以《认识我》《走近我》《我爱你们》《来自世界的祝福》等章节为载体,从艺术创作、心理干预、美术教育三方面,对该项目案例成果进行全面且富有深度的展示和解读。公众不仅能通过展览看到10名自闭症儿童创作的、令人惊叹的100余件视觉艺术作品,还能通过这些作品背后的文字材料、照片展示、实物呈现、影像资源等走进这个数量日益增加的特殊群体以及他们的家庭。

  市民的广泛参与,让张家港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深入到人民生活,使得其公共性和文化性得到重复体现。

  立足本地文化特色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立足城市文化特色,离不开深挖地方文化特色,以多元、跨业态的功能服务,来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重庆市渝中区是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年来在推进老旧社区更新中,不断创新型利用老城物理空间,将文化因子嵌入到了各个社区里。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自2017年启动修缮,始终以留住母城记忆为出发点,在顶层设计上既遵循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建筑特色,又利用十八梯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来重塑与展现十八梯地区巴渝山城的建筑特征和风情特色。十八梯推出的国粹戏剧盛典、国潮时装秀、音乐LIVE派对、逗趣渝乐坊、次元大咖见面会、实景动漫夜游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民众前往。此外,渝中区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积淀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和红岩精神,这些文化特色随着城市更新进一步的深入,不断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新型文化空间为载体,深度挖掘重庆的历史文化,链接大众旅游活动,提升了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动张力,从而形成文旅的深度融。

  超越单一功能

  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标准目前并没有确立,留下的空白更指向广阔的想象空间。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是否可以变成更广阔意义的“城市客厅”?借鉴芬兰的赫尔辛基Oodi(中文翻译为“颂歌”)图书馆的例子,这座花了10年耗资9800万欧元,在市中心1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建的图书馆,藏书仅10万册左右,图书馆成为了一个全面的文化中心,而不仅仅是借书,更是作为城市客厅而存在。

  图书馆主要是三层,每一层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第一层是市中心的免费大客厅,市民可以互动、分享、交流,同时配有电影院、展厅和咖啡厅。第二层科技感十足,桁架之间灵活设置了很多小房间,满足男女老少工作和娱乐休闲各方面需求。自由职业者可以免费租一个空间办公,或者开个团体会议。孩子们有专门的电脑游戏室,提供PC、VR眼镜等设备,大人们有专业的录音棚、琴房、摄影工作室。市民们甚至在这里几乎可以借到所有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物品,桌游游戏、电脑游戏,手提电脑、iPad、摄像机、耳机、键盘等。第三层是传统的图书馆,也是亲子活动空间,孩子们可以在安静的橘色阅读室里,听妈妈讲故事。

  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既需要具备全新的设计理念和高雅的设计品位,又需要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先进的运营模式,更重要的是,与人们的需求息息相关。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