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文化->

长寿文化“出圈”民族风情醉人 广西河池文旅产业谋新篇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2-06-14 09:14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南宁6月13日电(黄浩铭 谷雨)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条件等各不相同,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善于扬长补短,不断打好“特色牌”。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这里长寿老人众多,生态环境优美;这里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家乡,少数民族风情醉人……围绕丰富多彩而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河池正加快构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刘三姐民族风情旅游区、百里龙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红水河滨水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带“一地一区两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新华网“聚焦高质量发展”调研团队走进河池市部分县区,深入了解河池的文旅产业将怎样描绘新篇章。

  充分利用长寿资源 提升国际知名度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清楚自身的特色优势领域,坚持求真务实、科学施策,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河池旅游要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充分利用巴马旅游胜地的资源,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养体系。”河池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如此表示。

  河池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长寿养生文化。河池每10万人中有19.5名百岁以上老人,其中巴马瑶族自治县每10万人口中有35位百岁以上老人,长寿人口比例持续增长。

  2013年12月,巴马成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2019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升级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河池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依托粤桂协作机制,在巴马加快打造百亿元健康水产业、百亿元长寿食品加工业、百亿元文旅康养产业、百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四个百亿元”生态产业发展集群,初步构建了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健康文旅产业体系。

  “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已成为巴马引领创新发展先行区,实现了在建设上从单一景区景点向全域旅游转变、在发展上从低速低质向高速高质转变、在内容上由观光旅游向健康养生等多元复合旅游转变的‘三个转变’。”巴马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黄炳峰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说道。

  目前,巴马已建成7个工程研究中心,巴马康养综合体、中国—东盟传统医学医药康养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河池正着力把巴马赐福湖打造成为世界养生养老基地,把盘阳河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正加快形成健康养生一体化区域,引领推动东巴凤大天都(即河池的东兰、巴马、凤山、大化、天峨、都安六县)康养产业的发展。

  今年初,“加快建设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被写入《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将进一步打造成为世界长寿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和国际知名、服务一流的长寿养生旅游胜地。

  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以文促旅以旅兴文

  在河池市宜州新区金山湖畔,第十三届广西(河池)园林园艺博览会整体项目已基本建成,静待开园迎宾。园区制高点——82米高的钢结构观景塔,以壮族歌仙刘三姐为原型设计,钢制“裙摆”从观景塔“腰部”弯曲撒开,仿佛婀娜多姿的三姐正在对唱山歌。

  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山歌在宜州代代相传,并早已通过一系列影视、舞台、文艺作品走出国门。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刘三姐歌谣”已经成为河池乃至广西的一张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片。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包括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又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注重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河池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水等8个世代居住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数的85%。

  近年来,河池深入挖掘刘三姐歌谣文化、铜鼓文化、特有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以“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等模式,打造铜鼓山歌艺术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建设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基地、非遗扶贫工坊等各类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在活态传承中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中赋予旅游更强的生命力,进一步助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改善。

  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王尚易地搬迁安置点,332栋独具白裤瑶民族风情的建筑群依山而建。南丹县在安置点建设“中国白裤瑶风情小镇”景区,让白裤瑶特色民俗旅游成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主要产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在白裤瑶非遗染坊,展示柜上摆放着多款手包、抱枕,桌上整齐码放着10多捆染好的布匹。染坊负责人、南丹县瑶族服饰传承人黎秋亿说,染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白裤瑶服饰销往全国各地,2021年染坊收入150多万元,并带动安置点100多户群众年均增收1至2万元。

  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河池通过加强普查、挖掘整理、传承队伍建设、宣传展示等方式,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非遗资源总量已达8740多个。

  2021年,宜州区(刘三姐歌谣)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池新增仫佬族古歌、都安壮族打扁担、巴马瑶族祝著节和敬老习俗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广西首位。

  加快发展全域文化旅游 助推文旅产业新升级

  河池市的文旅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亟待进一步加强。如何把高质量发展融入文旅产业的各环节、全过程,让近者悦、远者来?

  河池市委书记秦春成表示,要充分发挥河池“老、少、山、寿”文化旅游特色优势,加快推进“一地一区两带”全域文化旅游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产业,打造国际宜居康养旅游胜地。要打造旅游精品联盟,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突出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努力闯出一条具有河池特色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21年11月,河池市在南丹县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决定从今年起,各县(区)将竞选承办河池市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激活河池全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动能。

  围绕“文旅+”“+文旅”战略理念,河池正在加快打造“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体育”“文旅+大健康”等一系列特色文旅产品,不断推动现有景区提档升级。

  2021年,河池新增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和2家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南丹县里湖瑶族朵努社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大化瑶族自治县成功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棉花天坑入选广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大化达吽小镇被评为广西休闲旅游街区。

  农历三月三,广西2022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河池分会场)在大化达吽小镇启动,山歌汇演、民俗风情展演、品尝美食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尽享传统佳节的欢乐。这个位于红水河畔的小镇以长寿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为主打品牌,创新地将易地安置与新型城镇化、旅游休闲结合,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

  当前,河池市正加快推进南丹九龙沟森林康养度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宜州古龙河—白龙洞风景名胜区、大化百里风情画廊景区提升工程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更多的“网红”景点、“热门”景区令人期待。

  2021年,河池接待国内外游客429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总消费超过520亿元、同比增长23%,文旅产业发展动力澎湃。河池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和旅游集散地,力争建成国家级大健康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总人次、总消费实现翻番。

  因地制宜,求真务实,谋定新篇,“十四五”末,这颗桂西北的文旅明珠将更加熠熠生辉。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