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解读->

丰田召回门之中国启示录

来源:《环球财经》杂志 作者:高建婷 发布时间:2010-04-06 11:09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向松祚:没有核心技术,人家当然不把你当回事

  日美争端由来已久,在上世纪80年代最为甚嚣尘上,一直发展至今。此次出事的丰田汽车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工人也是美国人,实际上等于是美国公司生产的美国车,其中并不涉及进口的问题,部分媒体将其解读为贸易战,是不懂经济学的表现。

  汽车召回制度在美国也由来已久,美国在从60年代就已经开始,其历史上十大召回事件,有七件是针对美国自己公司的,最大的一次罚款,也是针对美国公司。

  中国媒体在报道国外事件时,容易掺杂很多情绪化在其中,往往远离了真相。有报道说,丰田章男在中国和在美国的态度很不一样,致使中国丰田的车主很不满,但是这能怪丰田章男吗?中国本身的相应制度不完善,没有汽车召回的制度。丰田章男在美国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是因为美国有严格的法律,如果你不召回,最后集体诉讼的话,赔偿的就不是几十个亿美元的问题了,那将是天文数目。但是他到中国来,可以不慎重对待,因为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本身就不关心人的生命,没有相关的法律。

  此外,大家不要小看丰田这家公司,日本制造、日本的汽车行业长期以来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受尊重的。长期以来日本汽车在世界上都是三分天下,从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汽车行业现在是依靠日本的。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规模扩张很快,但问题在于在核心技术上没有自己的东西,都是跟日本、德国、美国合资。这也是丰田章男对中国的态度不一样的原因,因为是你依赖我而不是我依赖你。

  本刊记者 刘美/整理

  白益民:4个方面值得中国借鉴和警惕

  启示一:产品安全来自日本经营模式下稳定的劳资关系。

  丰田“召回门”事件的源头是在美国,我们回过头来看在日本却很少出现这样的事件。为什么丰田模式在日本的环境里为什么能够比较顺利推行,而且风险也小,这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系。

  日本的劳资关系,实际上我们经常回答一个问题,企业是职工的,还是股东的?但是在日本,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企业是职工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在日本,劳资之间的“终身雇佣制”造就了企业的稳定性,人员的流动性在企业内部减小。但是反过来看,正是这种人才的相对稳定性,在对质量的掌控中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对产业的技术积累提供了一个温床。

  然而,橘生淮北为枳。尽管丰田在美国实行的也是终身雇佣制,但是美国人才环境流动性较强,再加上美国企业之间实际上是一个各自为战、对立的关系,供应商和组装企业、总装的汽车企业之间也是一个博弈的关系,在日本它们彼此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在共生的关系之下,可以形成企业相互之间的监督、控制。可是在美国的环境之中,我们会发现企业之间的博弈也会引起各个环节当中的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生产过程当中的,而且在经营环节中的质量控制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总的来看,丰田“召回门”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日本制造业形象的一个打击,实际上这是对美国制造业形象的打击,因为事件发生在美国,而且出问题的零部件也是在美国的工厂生产的。丰田汽车工厂里面很多中级干部都是当地的美国人。因为人才市场的流动性和企业机制问题,我们发现在质量控制当中,在美国的丰田公司难度要远远大于在日本的丰田公司。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最难控制的其实是人。在这方面中国要有所借鉴。

  启示二:市场换股权的最佳时机:中国企业应抓住日本企业的危机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在日美的这次产业战博弈过程中,丰田章男在美国参加完听证会之后第二天就马上飞到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想获得中国的同情和支持,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在日本企业平常占有优势地位的时候,他们是不会轻易地去主动跟你谈合作,或者谈技术转让、让出核心技术,让出一些利润的。但是当他们自身出现风险的时候,他是会愿意让利的。

  我们以前提“市场换技术”,事实证明行不通,市场丢了,技术也没换来。如果在这次危机中,我们能够通过换取股权,在日本的产业链里面获得立足点,从其内部获得技术升级的情报,获得人才,获得很多产业资源,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保障,这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

  启示三:不要相信美国是自由市场国家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要发现,美国号称自己是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其实它在面临自身内部矛盾,产业受到外来竞争和压迫的情况下,在面临国内经济、政治各种问题的时候,会采取一些非市场经济的手段,对竞争对手实施打击,我们看到了这个游戏的规则,很多都是美国人制订的,我们在人家的规则下,在人家的领土上,如何总结日本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躲避美国随时可能进行的打击,同样是值得思考的。

  启示四:警惕!中国的汽车产业如何应对日企“财团入侵”?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中国的汽车产业和日本的汽车产业现在有互补,也有竞争。所谓互补:日本向来是把他的产业链作为“雁形排列”,中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也处于一个低端组装的阶段,而日本现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核心零部件上。中国的汽车产业要想往上升级,必然会和日本的汽车产业发生冲突,同时也不排除日本的汽车产业盘踞在高端,但是为了分散风险,他们也会向低端、中低端产品线进行渗透,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采取的做法是一种“布局”的方式,我在《三井帝国在行动》这本书里详细谈过日企的这种经营模式,30年前日本进口汽车就已经把美国的汽车业打垮了,后来在美国建组装厂,实际上是隐身到美国的汽车产业里头去了,最后在产业上,日本汽车可谓把美国“掏空”了。这个时间跨度长达30年,美国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沦丧了通用与福特。

  现在日本汽车产业刚刚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也就是在WTO以后到现在不到10年的时间,在未来的10年可能是一个关键期,日本的汽车产业在美国或者其他的欧洲市场上出现竞争的局势情况下,它会把自己的一些产能和竞争力往中国转移,面对日本军团的到来,我们中国汽车企业要做好充分准备。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