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解读->

易鹏:李书福赢面大过国企海外并购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高建婷 发布时间:2010-03-29 11:10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经济观察网 易鹏/文 李书福,再次成为了焦点。28日,在瑞典哥德堡,李书福旗下的吉利汽车宣布以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同时吉利集团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运营的流动资金。在我看来,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之后,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只有12年发展历史,2009年销售业绩只有165亿的吉利集团,去收购年营业收入1000亿,拥有80多年历史的的沃尔沃。有点很像蛇吞大象,很有可能发生消化不良,最终拖累自己。

  其次,吉利是一个低档车的品牌,它收购沃尔沃,可能会降低沃尔沃品牌的号召力。在这一点上,中国另一家知名的企业联想并购IBM ThinkPad这个品牌,就遇到了这种尴尬。ThinkPad的品牌随着联想的入主,逐渐被消费者抛弃,从而导致了联想业绩出现亏损,逼迫老帅柳传志再次出山来挽回联想的颓势。那么作为一个实力还逊于联想的吉利,又如何能够保证不重蹈这条旧路,从而剥弱了沃尔沃的品牌。就在此刻,我写这篇评论的时候,在新浪的微博(http://t.sina.com.cn)上就有很多博友们说:当你开着吉利控股的S80的时候,你心中是否还有以前那种自豪感、荣耀感呢?

  当然,吉利还将面临的巨大的文化冲突。因为中国企业在实行对海外企业并购的时候,由于文化,法律,工会等各种不同于国内环境的因素存在,导致了中国很多企业纷纷落马。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也发生在汽车行业。上海汽车并购韩国的双龙,最终被韩国双龙汽车的工会产生的强大的阻力,直接导致上海汽车败走麦城。

  还有,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后,是否能够全面地消化沃尔沃的技术。这其中,如何处理好沃尔沃和福特公司共同搭建的技术平台的关系,也将非常棘手。

  最后,吉利收购沃尔沃,要掏出18亿美金的购买资金,同时还要给沃尔沃提供15亿美金的流动资金。对于目前规模偏小的吉利而言,是否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一旦沃尔沃继续处于亏损状态,现金流不能达到理想状态的时候,吉利是否能够保证字数的现金流的安全。

  当然罗列了吉利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后,在这里还是看好李书福这次并购行为。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吉利而言,机会可能要大于挑战,李书福的成功的机会更多一点。这种成功的机会来源于吉利所在的庞大的中国市场,来源于吉利对成本的控制,更重要的来源于吉利的民营体制。

  对比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众多失败的例子,更多的是体现在国有企业的身上。上海汽车、TCL是国企,就比如联想,在并购IBM的时候,他最大的股东也是中国科学院□——依旧是国企。国企的体制,决定了决策者往往对自己的决策并不全部负责任,往往是拍脑袋决策。而吉利是民营企业,和他们在公司治理、体制上,就截然不同。对于李书福而言,吉利就是他自己的,是他一手创办的,是一个彻底的民营企业。我们可以站在河边,不关自己多少痛痒去面对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机会与挑战,而李书福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堵上去的。为此,李书福应该有更多的理由,比我们更清楚地去看待、了解这次收购背后的挑战。但他依然选择去收购了,肯定在于他已经做了多次的机会与挑战的综合评估,应该也有一系列的应对之策,否则他不会这样去赌。至少,李书福的海外收购之举比起那些国企而言,成功的机会肯定会多一点。

  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终归需要中国企业在海外规模巨大的并购中,取得系列的成功。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需要很多中国企业前赴后继去探索,去面对挑战,不能因为前面有国企在海外巨额并购中失败了而放弃。今天换了吉利这个民企上台,参与到巨额海外收购的行列中来,也许给了我们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应该给吉利更多的鼓励和勇气。如果吉利最终能够成功消化,那么这次收购沃尔沃,必将给中国经济以信心,也将给中国民营企业的机制以正名。既可以鼓励更多的中国民企参与到海外并购,同时又可以帮助扼制住愈演愈烈的国进民退现象。

转发此文至微博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