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深度->

强化投资的结构性特征 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来源:21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9-02-19 11:10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9年年会上,有多位学者认为,当前投资下滑速度比想象得要快,虽然投资增速下滑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要防止过度调整。

  当前,中国为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政策目标,以提振市场信心,稳投资是其中重要任务之一。事实上,今年1月份,中国提前发行了4179.6643亿元的地方债,新增债券3687.6206亿元,主要用于地方政府投资。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认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其中就包括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这些也是今年投资的重点,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补足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有一种说法,即因为四万亿造成的后果,“投资被污名化”,一说扩大投资就觉得是放水。因此,一些学者呼吁改变对投资的错误认识。应当说,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不等于“投资被污名化”。

  这是因为,在过去,尤其是2008年执行四万亿计划时,并没有对地方政府进行预算约束,导致地方政府竞争性的借贷投资,再加上宽松货币政策配合,2009年M2同比增长高达29.36%,造成了“大水漫灌”的后果,资金都流向了基建和地产。

  尽管此后对地方政府与地产业的信贷活动进行严格监管,但是由于鼓励金融创新,事实上这两个部门在影子银行融资并未受到严格监管。2014年11月开始的一年时间内,连续六次降准,并实施降息政策,地方政府债务继续膨胀,全国地产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了新一轮疯涨。

  应当说,此前一系列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实施结构性的政策,而是任由地方政府加杠杆搞基建以及地产投资的做法,造成了一系列的后果: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家庭部门,杠杆率过高,资产价格过高。并由此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抑制。因此,当政府想要扩大投资时,市场会根据历史经验,本能的担心继续“大水漫灌”式的投资。如果投资真的被污名化了,那也是过去不合理政策制造的后果。

  但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可能再走老路。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投资领域,不再是大水漫灌,因为已经堵住了地方政府隐形融资的后门,地产业在继续调控的同时正在筹划建立长效机制。

  因此,当前稳投资与此前所谓投资的范围和目标发生了变化。过去投资的范围无法掌控,现在则严格控制在有利于结构调整的范围内,过去投资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以达到某个增速目标,而现在是在底线思维下,稳定经济的同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投资首先指向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其次,就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是,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这与此前建设楼堂馆所,大搞新区等并不一样。

  那么,造成过去几年投资率过快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一部分人认为去杠杆的政策导致地方政府、地产等无法融资,从而影响了投资增速,因此,将投资下滑归咎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种观点看上去符合因果逻辑,但是,真正的原因是长期大水漫灌造成的投资率下滑。比如地方政府如果加上隐性债务,总体的杠杆率已经过高,如果继续增加杠杆,将产生极大的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地产价格经过屡次暴涨后,中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快速上涨,已经很难承受;由基建和地产投资刺激的需求,导致工业部门生产能力过剩,制造业也受到外需萎靡,内需下滑的影响,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因此,中国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家庭部门几乎同时丧失了继续加杠杆的能力,投资率必然会下滑。

  因此,一方面,传统产能过剩产业需要出清,地产业需要继续被抑制;另一方面,要加强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在基建领域补短板,强化投资的结构性特征,在稳定经济的基础上,助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