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深度->

盘点: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任务”落实情况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9-12-10 10:09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升

  临近年底,一系列重要改革继续保持年初以来的节奏密集展开。11月22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发布;11月27日、12月3日,增值税法、消费税法分别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今年以来,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相关改革走深走实,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直面“难啃的硬骨头”

  6月1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改制成立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在京挂牌,公司注册资本为17395亿元。这是继2013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后,我国铁路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年来,根据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国资国企、金融、财税等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重点改革措施密集出台和实施,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被相继攻克。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提出了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主要举措,包括优化出资人代表机构履职方式、分类开展授权放权、加强企业行权能力建设、完善监督监管体系等。

  从央企到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进。统计显示,1月至9月,中央企业各级企业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超过600户。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加大改革工作力度,按照有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调动地方积极性的要求,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时说。

  4月2日,2019年中央部门预算集中公开,向社会晒出详细“账本”。今年公开时间比去年提前11天左右,且公开的中央部门由去年的89个增加到102个。

  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只是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力度的缩影。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税制改革深入推进,新个人所得税法顺利实施,特别是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落实到位。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

  今年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档两优”框架基本形成,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对大中小银行实行差异化的准备金制度,引导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回归本源。

  “通过实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推动中小农商行健康稳健发展,推动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形成,进而更好地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说。

  推动改革落地生根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

  “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说。

  减税降费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之举,也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

  今年以来,一项项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给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送来了“大礼包”。

  日前,福建漳州开发区首钢凯西钢铁、中纺粮油等4家企业陆续收到增值税期末增量留抵退税,其中仅首钢凯西钢铁就有1268万元。“这笔退税来得太及时了!”首钢凯西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春说,企业计划在明年初开展生产机台升级改造、产品检测工具开发等多个项目,但因为资金周转困难,不敢放手推进,“现在有了这笔退税款,就可以先开展部分项目研发了”。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34亿元,其中新增减税15109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2725亿元。

  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

  从2018年11月5日提出到今年7月22日开市,科创板万众瞩目。科创板落地以来,改革效果渐显。试点注册制是科创板改革最大的制度突破,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贯穿始终,为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积累了有益经验。

  营商环境排名跃升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在去年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再度跃升至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围绕市场主体需求,以深化“放管服”为主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聚焦减审批减材料,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放宽。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放开“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许可”等措施,共列入事项131项,相比2018年版负面清单减少事项20项,缩减比例13%。

  ——聚焦规则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监管不断强化。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在监管过程中,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随机选派,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聚焦激活力减负担,服务中小微企业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加强产权司法保护,清理出有违产权保护原则要求的规章、规范性文件5847件。大力推进减税降费,近年来,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185项减少到49项,减少幅度超过73%。

  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中国纳税指标排名在前两年提升的基础上,今年再度提升9位,实现“三连升”。税务部门持续简化办税流程、优化办税服务,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比如,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税务局分类为纳税人提供全套标准化导税服务,帮助纳税人“一次办好”涉税事项;浙江湖州市税务局深化“税银互动”合作机制,已有3500余家中小企业线上申请获准,授信总额11亿多元。

  ——聚焦减环节压时限,市场主体获得感不断增强。企业开办、用水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

  “我们切实感受到中国营商环境的提升。特斯拉在上海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一片空地到工厂建成,并把车辆运到各地门店的整个过程。”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

  国务院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制定专门行政法规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今年重点工作之一。一年来,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的出台,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消费实现稳定增长

  不久前闭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超过50万名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共达成意向采购711.3亿美元,显示出中国市场强大的吸引力。

  消费已连续5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今年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前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74亿元,同比增长8.2%;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

  “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消费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成绩来之不易。”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整体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商品消费向中高档升级,服务消费向提质增效升级,线下消费向线上线下结合升级……积极变化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红利。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相继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突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供给催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为目的,勾勒出形成国内强大市场的全新消费版图。

  今年4月至8月,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瞄准需求“痛点”,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并提出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具体政策措施。

  赵萍表示,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消费者权益得到更好保护,消费者更愿意消费、敢于消费;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供给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更加匹配,形成推动消费升级的强大动力。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除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消费环境外,也要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稳投资,关键是精准投资和有效投资。通常来说,能够形成资本的投资就可认为是有效投资,但在当前情况下,有效投资还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投资领域和方向上,要符合经济增长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比如制造业投资要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等;二是在投资方式上,要符合市场规则,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来提升投资效率。也就是说,有效投资不仅强调正确投资,同时也更加注重投资效率,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

  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关键是选准领域和项目。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稳定制造业投资,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出台有力政策措施激发投资动力,引导资金投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重在形成精准投资、有效投资,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在投资重点上突出补短板,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纳入规划的项目,在投资决策上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补短板、稳投资、防风险相统一。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聚焦用能、物流、电信等重点领域,推出一系列降低涉企收费重点措施,包括降低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电信资费等,不断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投资热情。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果不断显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6120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民间投资264805亿元,增长4.7%。

  扩大内需还有巨大空间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一系列稳投资、促消费的政策举措,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系列政策不断落地实施,我国内需潜力得以加速释放。

  “扩大内需既利当前,更惠长远。”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罗立彬表示,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消费或投资出现的短期波动,但是更重要的是形成长效机制,使我国经济可以更加稳定地依靠内需来健康发展。

  “多年来,我国国内市场有三大特点:一是以内贸为主,二是以生存型消费为主,三是以物质消费为主。而在当前条件下,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市场升级也须同步。”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认为,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方面,大力推进了各类新技术与商业贸易的融合发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市场体系,培育了大量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使国内市场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各类促进国内市场和消费增长的政策,形成联动效应,使国内市场真正形成了新动能,减少了经贸摩擦的影响,使一些传统产业的波动减小,稳增长有了保障。

  “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时,必须考虑扩大进口,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和渠道体系。”王先庆表示,随着贸易高质量政策体系的出台,贸易发展方式的变革势在必然,这将直接促进高水平贸易体系建设,有利于国内贸易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从市场主体和对象方面推动强大国内市场的建设形成。

  我国扩大内需还有巨大空间。未来几年,我国无论是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外贸结构,都将发生变化。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下一步,还要继续以深化改革释放内需潜力。

  全球首制液化天然气动力大型集装箱船下水、高铁动力首次搭建起时速400公里速度等级的永磁牵引电机产品技术平台、煤化工行业第一个智能工厂建成投产……今年以来,一个个“首次”表明,中国制造业正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为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

  铸就稳增长基石

  高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并成体系走出国门,第三代核电装备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并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45种重点国产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以来,受中美经贸摩擦存在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外部环境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制约。与此同时,国内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好等问题依然突出,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面对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从规模看,今年1月至10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与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6%的预期目标相比,仍然处于合理区间;从竞争力看,我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地位,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继续提升,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指出,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研究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

  一系列部署,奠定了中国制造业稳步扎实发展的基础。

  加强创新补短板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不断提升,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在信息通信、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比如,中芯国际14纳米芯片制造工艺规模量产,华星光电11代液晶显示器生产线投产,华为、中车、海尔等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份额居世界前列。

  制造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动力电池、增材制造、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建设1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各地培育百个省级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补充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形成。

  工业基础能力得到加强。持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补短板,一批“卡脖子”问题初步得到解决。2018年,我国首次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前二十强,今年又进一步提升至第十四位。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初步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五大国家顶级节点、11个二级节点完成部署,树根互联、航天云网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平台加快发展。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不断推进。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业务快速发展,涌现出小米、青岛红领等一批服务型制造典型企业。优秀工业设计产品不断涌现,我国企业已获得德国iF、德国红点和美国IDEA三大国际权威工业设计奖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做强增量 调优存量

  做强增量、调优存量、优化结构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不能把新动能简单理解为就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新动能。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苗圩说。

  今年以来,我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积极进展。技术改造投入持续加大,“十三五”累计支持362个重大项目,技术改造投资成为工业投资的主体。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确定的1.5亿吨钢铁去产能上限目标。在重点行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的推动下,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持续提升,出口产品召回指数不断下降。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推进,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近3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1%。

  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今年1月至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长势头较好,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充电桩、平板电脑、城市轨道车辆等新产品产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此外,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居全球首位,5G进入商用阶段,已建成基站11.3万个,应用场景达50余个。语音、图像和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重要技术研发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一。

  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也是价值链上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代表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今年10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3%、6.5%,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个和1.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4.8%、33.1%,同比均有所提高。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制造拥有一系列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包括全球最大的14亿人口体量、全球最大的国内消费需求、全球最大最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全球领先且创新活跃的信息技术应用市场。

  “我们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抢抓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全世界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中国制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说。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正式公布,在家务农和在外打工的人们都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巨大土地红利。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年来,乡村振兴不仅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还推出一系列工程、计划、行动。从产业兴旺到生活富裕,从组织振兴到生态振兴,从均衡城乡要素配置到打破城乡二元藩篱,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逐步建立,各个领域取得明显实效。

  坚持优先发展 均衡要素配置

  长期以来,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破解乡村“贫血”的困扰,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全文公布。文件从脱贫攻坚、农产品供给、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农村改革等方面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行了部署。

  从春到冬,中央政策不断出台。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今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分别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和社会化服务进行了战略谋划。

  在政策指引下,各地围绕“人、地、钱”等要素,制定配套政策,引导资源配置,支持乡村发展。

  ——土地。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支持力度。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一些地方还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模式,保障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

  ——资金。广东省从今年开始,每年财政安排50亿元,连续3年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取每个县建设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从今年起,福建省每年财政安排100亿元,在全省50个重点县、100个特色乡镇开展乡村产业振兴试点示范;北京市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业。

  ——人才。“以前做农业农村工作,更多的是考虑人往哪里去。现在要重点考虑人从哪里来,吸引各方人才到乡村大显身手。”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关键是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培养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000万,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涌现出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

  优化供给结构 提高供给质量

  保供给是“三农”工作的天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今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指导意见》,会议提出,增加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拓展供给来源,提高供给质量,努力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保障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既强调“量”的保障也注重“质”的提升,就必须把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创新生产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刘莉华说,今年粮食产量再次站稳在1.3万亿斤台阶以上。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非优势区水稻、玉米面积继续调减,江西、湖北、湖南等主产省大力发展优质稻;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面积增加,其中大豆面积增加1000万亩。

  改善乡村治理 建设宜居乡村

  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今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抓实建强基层党组织,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争取通过3年到5年的努力,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各地发力建设文明乡风,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浙江省象山县充分发挥“村民说事”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说出了浓浓人情味,唤回了乡土的自信,夯实了基层治理的道德底蕴;江西省定南县探索“阳光问政乡间院子会”,提升了群众参与度,增加了村民满意度;福建省德化县以网格化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延伸推进乡村治理,维护村里治安,化解邻里纠纷,打造了“连心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治理的一场硬仗。各地积极行动,农村厕所、垃圾、污水问题得到改观。目前,全国8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污水乱排乱放现象明显减少;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系列战役,覆盖了90%左右的村,累计清理各类生活垃圾4200多万吨。

  农业农村部预计,今年农民人均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乡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将超过30亿人次;数字乡村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双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品牌达10万余个。

  提质增效保障民生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经济增速放缓,民生保障加速。一缓一加,彰显群众“关键小事”就是政府“头等大事”。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放缓的形势下,各项民生指标却逆势上扬,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累累硕果。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今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2个月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控制在5.5%左右的目标范围内。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得益于我国把稳就业列为“六稳”工作之首,并以一系列实招、硬招为稳就业提供强力支撑。今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立即部署加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虽然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12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加码”稳就业政策,部署进一步多措并举做好稳就业工作,要求大力支持灵活就业。

  大规模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产业、财税、货币、教育等政策综合发力,不仅改善了企业经营环境,增强了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还针对重点群体精准施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深入实施援企稳岗政策,社保降费成效显著。今年1月至9月,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减费2725.27亿元,其中5月至9月执行综合方案减费2199.54亿元。

  与此同时,稳岗返还政策加快落地。今年前9个月,共返还失业保险费275亿元,惠及企业75万户、职工3993万人。

  “仅社会保险费一项,就直接为企业减负220.42万元,大幅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埃森哲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部经理李丽华说。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今年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稳就业”行动,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从年初的“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到“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提升了人力资源市场热度,也提升了劳动者就业创业的信心。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让就业困难人员掌握硬本领。谭美玲是湖南攸县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曾走过不少曲折谋生路。今年国家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让她有机会走进培训班,重新规划职业定位。经过2个月培训,谭美玲下定了考取育婴师资格证的决心,考下资格证后,再不愁找不到工作了。

  社会保障网愈织愈密

  对于亿万退休职工来说,养老金是重要收入保障。201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五连增”,总体调整水平为2018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左右。养老金待遇稳步提升,给参保退休人员吃了“定心丸”。

  社会救助更显实效。今年前9个月,全国累计支出低保资金1164.7亿元,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17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247元,同比分别增长7.4%、10.4%。

  对群众来说,提高的不仅仅是社保待遇,还有服务水平。

  今年9月,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重点为参保人和参保单位提供跨地区、全国性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涵盖了养老金测算、社保转移查询等功能。

  有了“量”和“质”,还要兜住“底”。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流动性加剧,养老金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区收支出现当期缺口问题凸显。对此,有关部门重点提升基金中央调剂力度,加大对当期发放困难省份支持力度。

  当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平稳。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17万亿元,同比增长6.3%。

  一系列针对社会保障制度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组合拳正在打出。通过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战略基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基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各级人社部门正全力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制度,确保2020年底前所有省份都实现基金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三者同时着力,才能构建起让老百姓放心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说。

  拓展养老服务体系新内涵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关系2亿多老年人口的晚年幸福。

  “养老社区里就有医院,日常看病不用往外跑。”在常州市桑榆堂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室,95岁的吴大珍高兴地告诉记者。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动了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全国民办养老机构占比超过50%,养老服务体系内涵不断丰富。”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说。

  在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不断优化,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均得到蓬勃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17.33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有2.99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有14万多个,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有735.3万张。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取得的一项项新进展,见证着党和国家深厚的民生情怀,让人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其中,“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均为新词。

  一年来,对外开放跑出“加速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减至40条;新《外商投资法》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制造业已全面放开,服务业开放提速;超额完成加入世贸组织时所做的所有承诺;营商环境排名在过去2年从第78位快速上升至第31位……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和方向,全方位、高水平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渐次展开。

  制度护航放宽市场准入

  推动制度型开放,就是要从国情出发,借鉴对标国际先进经验,通过主动对接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性的市场规则,形成同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衔接的市场规制制度体系。2019年,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的完善紧锣密鼓地推进。

  作为中国外商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外商投资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11月初,司法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目前公开征求意见已经结束,将确保与《外商投资法》同步实施。

  《外商投资法》全面确立了对外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确定了外资在中国进行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资企业权益的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比如,该法律明确国家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鼓励基于自愿原则和商业规则开展技术合作。此外,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2月初,《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印发,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明确要求实行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

  与此同时,负面清单越缩越短,开放领域越来越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于7月30日起施行。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48条减至40条,压减比例16.7%。在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农业推出了新的开放措施,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

  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也一再变短。2018年12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印发,标志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今年11月22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发布,共列入事项131项,比2018年版减少了20项。“全国一张清单”的体系更加完善,取消了各地区自行编制发布的市场准入类负面清单23个。“非禁即入”,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自主进入。

  金融业的开放也在提速。一年来已推出数十条开放举措,为金融业对外开放提供了法治保障。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相继修订发布。

  11月23日,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启动,这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大型石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从宣布筹建到正式启动,仅用时16个月。11月,银保监会批准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德国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开业。这些都标志着放宽市场准入的举措正在落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相信中国未来在包括金融、资本等各个领域都将继续保持开放。

  加快建设对外开放高地

  制度型开放还体现在对外开放高地的建设中。

  2019年,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的建设明显加快,特别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粤港澳大湾区等相关自贸区,注重制度创新与系统集成,探索建设制度型开放的先行示范区。

  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3个方面,共有18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其中17项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1项在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

  8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第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名单正式公布,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省区设立自贸区。

  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新片区承载着新时期上海乃至全国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使命,将在巩固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投资贸易自由化突破。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正式提上国家立法日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研究。9月,海南第一、第二涉外民商事法庭和海口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挂牌成立。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正在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将继续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开放新高地。”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之际,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管控各类风险。要精心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习近平主席2019年的首次出访,就来到了古丝绸之路的另一端,用“一带一路”接续新时代的亚欧大陆互联互通。习近平主席走到哪里,“一带一路”的东风就吹向哪里,务实合作的果实就收获在哪里。中意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法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第三轮示范项目清单,并启动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基金。中摩则认真探讨了同中方开展包括开拓第三方市场在内的多种形式合作。

  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主旨演讲。3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共40位领导人出席圆桌峰会,来自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外宾共襄盛会。

  这场盛会指明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路径。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向高质量发展,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这些重要内容完整地写入了圆桌峰会联合公报,成为国际共识。

  成功的“一带一路”项目,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管控风险。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范例,直接和间接为当地1万多人创造了就业,已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港口。中远海运集团在这里投资先进设备、强化规范管理、造福当地居民。

  遵循市场导向、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同时政府加以引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如今,“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已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再出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5年后走深走实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的承诺,言必信,行必果。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