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区域经济->

高铁网络不断加密,江苏中北部加速对接上海

来源:一财经 发布时间:2019-12-20 09:32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随着铁路尤其是高铁网络的不断加密,空间距离正在被交通方式改变。铁路也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其中,江苏中北部与上海、苏南地区间的要素交流,也正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而愈发顺畅。

  与上海的距离远近影响经济发展

  12月16日上午,江苏省和中铁上海局在江苏盐城召开现场会,宣布徐州至盐城高速铁路、连云港至镇江高速铁路连云港至淮安段正式开通运营。

  至此,徐盐铁路成为江苏省内目前最长的高铁线路,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五个地级市实现了高速铁路互联互通,这一区域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结束了苏北高铁“无路无网”的状况。

  此前几年,相比周边浙江、福建等地,江苏的高铁建设要滞后一些,路网布局也不够均衡,铁路是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突出短板。

  尤其是在2018年之前,江苏省总共开通运营了五条高铁线路,分别为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宁高铁、郑徐高铁以及宁安高铁。然而,京沪、沪宁、宁杭以及宁安四条线线路基本都在江苏南部,京沪高铁和沪宁高铁双双串联了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苏南五市,只有徐州成为苏北唯一的高铁城市和高铁枢纽城市。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从江苏各市与上海的联系来看,苏南地区有沪宁和京沪高铁相连,而广大江苏中北部地区与上海之间存在长江这样一个天堑,空间距离较远,这也影响了产业之间的对接与协作。

  在没有高铁之前,高速公路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地理上的限制就更加明显。改革开放后,整个江苏的经济发展程度按照离上海的远近而显示明显分化。离上海最近的苏南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最好,其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苏中(南通、扬州、泰州等)次之,苏北相对落后。

 

  第一财经记者对苏中、苏北13个地市的经济和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2018年,有8市的人均GDP超过了10万元大关,但与苏南地区仍有明显差距,其中苏中扬州、南通、泰州3市因为靠近苏南和上海的关系,经济发展整体情况较为不错;苏北5市中,徐州、盐城、淮安人均GDP均处于7万元梯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644元),而连云港和宿迁人均GDP分别只有61332元和55906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经济发展与苏南之间存在落差,苏中和苏北地区的人口均存在净流出。不过,苏中地区的净流出幅度较小,而苏北的徐州、盐城2018年净流出均超过百万人,宿迁净流出人口也接近百万。

  高铁改变时空格局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上海是整个长三角的龙头,周边经济发展程度与其到上海的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地方往返上海的时间超过一天,那和那些一天内能往返上海的地方差别就很大。“一个是空间距离,一个是交通距离。”

  但空间距离可以通过交通方式来改变。专家分析,以前没有高铁的时候,因为地理环境等原因的限制,人员、要素的往来十分不方便,因此才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相对块状的梯次发展格局。现在通过高铁网络的建设,人员可以在1到2个小时内在城市群内部实现快速通达,从时空距离上为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预计随着2020年连镇高铁淮安至镇江段、盐城至南通等高铁线路的开通,苏北高铁将连点成片,形成缓解京沪高铁南段运输压力的多重通道,极大地便利沿线群众出行,有效助力苏北革命老区脱贫攻坚。

  12月15日,沪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工程全面启动。建成通车后,将填补上海东部地区干线铁路的空白,使上海与江苏及沿江、沿海城市的联系更加便捷,并进一步提升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外高桥港区等重点区域的铁路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上海营商环境,强化对长三角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

  未来,盐通铁路将与连盐铁路、青连铁路、沪通铁路一起,构成江苏中北部地区、山东南部地区与上海、长三角核心发达区域对接的快速通道,而这对江苏中北部和山东南部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以地处苏北的盐城为例,未来随着盐城到上海的高铁贯通后,盐城将全面融入到上海、苏州“1小时经济圈”,并可以承接上海、苏州的产业外溢效应,拉近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距离。

  比如,盐城城南新区的南海未来城,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项目围绕“上海卫星城”、“教育重镇”和“新区升级版”的总体定位,希望做足“上海元素、教育元素、康养元素”,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并借此成为上海的卫星城市。

  苏北之外,鲁南的枣庄、临沂人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山东省内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高铁网络的完善也有助于鲁南地区加速对接长三角发达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日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明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等,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等,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共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而在中心区外,苏浙皖还有14个城市,这些城市主要位于苏北、浙西南、皖北、皖西以及皖南的黄山,其中苏北5市中有4个城市位居长三角非中心区。

  《纲要》明确,要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探索共建合作园区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发展空间。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长三角核心区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层次都比较高,新经济、新产业十分突出,核心区与外围区有一个明显的产业分工的关系。对外围区来说,一方面可以承接核心区内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外围区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

  这其中,随着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包括苏北徐州、宿迁等地在内的外围区域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将大幅缩短。

  不过,在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看来,高铁的建设运营为人们出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并不是一有了高铁经济就能马上发展起来了。“高铁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怎么利用好它。”

  田伯平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基础设施改善只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外部条件,经济能否发展起来,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努力,苏北地区还是要加快改善营商环境,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能力。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