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深度->

克服“35岁现象”,积极适应经济调整和社会转型

来源:21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9-12-23 13:49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随着年尾临近,又一个“跳槽季”启动,“35岁现象”成为职场热议的话题。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设置35岁的门槛,一些企业在裁员时也选择清洗年龄较大员工,使得中年人压力颇大。

  35岁是一个生理拐点与社会角色拐点叠加的时期。根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团队刚刚发表在《自然·医学》的最新研究,生命周期中衰老明显的3个转折点,平均发生在34岁、60岁和78岁。也就是人的生理机能会在34岁左右从巅峰期开始下滑。与此同时,职员在经历10年左右的工作后,事业面临一个瓶颈期,知识也开始老化,在家庭逐渐扮演父母角色,并且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因此,在35岁左右,人的工作热情、体力、精力都扎堆出现问题,让很多人出现职业焦虑,甚至被夸张成中年危机。

  这个现象在中国更为特殊。在中国劳动力长期比较充裕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会大量使用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有体力和精力加班做工作,成本低,而且,这个时期是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不太依赖人力资本(即经验和技术),很多行业的工作成为“青春饭”。

  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各地区各行业普遍增长的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意味着市场在不断扩大,每个人都会有工作的机会,都会有加薪的机会,人们过于乐观并丧失了学习能力。当经济进入一个优胜劣汰的阶段并要求高质量发展之后,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更高,就会不时出现裁员的现象,现在中国正处于这个经济结构调整与优胜劣汰带来的就业调整阶段,危机感加强。尤其是长期自我感觉比较好的白领,蓝领阶层本身就业流动性就很强,因而这方面的感受较弱。

  在体制内从事铁饭碗工作的人较能代表典型的现象,即到了35-40岁之间,如果没有职务上升空间,就开始混日子。对很多中国人而言,在35岁前在仕途没有很好的起跳,意味着丧失机会。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政府、事业单位与国企。

  中国农民工由于在城市没有市民身份,很多在40多岁后就“退休”返乡,他们面临的也是中年危机:孩子需要回老家上学,家乡老人需要照顾,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在城市挣钱存钱,在40多岁返乡还原自己的社会角色。

  这些问题在中国经济调整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逐一改善,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应该主动迎接变化,适应变化。

  我们首先要承认中年危机的存在,但35岁开始就太早了。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与英国华威大学两位教授调查发现,55个国家的人在46岁时心态陷入最低谷,中国提前了10年。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舆论制造焦虑感,现在“90后老了”成为流行和显眼的标题,这很不正常。

  中国老龄化加速,2017年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经高达37.8岁,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劳动力不足会逐渐显现。用人单位应该及早改变在招工中设置“35岁门槛”的做法,着眼于提升员工能力。一些单位可能认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会导致员工混日子,因而会主动裁员一些能力低年龄大的员工。这样的做法也需要改变。

  关键是,随着竞争社会的到来,企业会出现分化,个人能力也会加剧分化,绝大部分35岁以上的人都会继续工作,但必然也有一些效率低的人会被淘汰,这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因此,为了避免成为淘汰者,应该终身学习,尤其是在目前的经济转型期,在技术变革时代、未来的智能社会,知识经验更重要,而非体力。喜欢扎堆的国人用于饮食社交、手机网络等的时间过长,学习的时候太少。

  事实上,35岁才刚刚结束青年期,离退休还有30年左右的时间,正是壮年的开始,理应是奋斗加速的阶段,而不是心态变老。2018年,美国Reddit网站发起了一个调查,让网友谈谈30多岁的时候会开始后悔做过或是没做过哪些事情,排在第五位的就是后悔太早就“服老”。

  现在的社会舆论和环境不断暗示35岁没有成功就没有希望的错误观点,从而让一些人提前进入中年危机心理,并以此选择逃避挑战。因此,应该强化积极奋斗的社会氛围,强调持续学习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成功不是短期套现,而是人生持续奋斗追求幸福的过程。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