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区域经济->

2019中国经济:增速稳韧性强区域发展战略齐头并进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19-12-31 13:46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岁末收官,中国经济呈上了一份高质量的成绩单: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厚重底色。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脚步不停歇,经济结构优化显亮色,创业创新为经济发展赋予了全新动能,汇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也在2019年有了深入推进。在经济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变的过程中,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区域的承载能力,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经济增速稳、韧性强

  “稳”是2019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从增速本身来看,尽管有所放缓,但这个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仍名列前茅,实际上仍是高增长。

  其中,创新为经济发展赋予了全新动能。世界最薄柔性触控玻璃、世界最大船用曲轴、生物3D打印技术、工业互联网……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十四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稳定器”作用不断显现。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6%,高于第二产业24.3个百分点。

  经济稳的另一个重要支撑是就业。就业既是经济的“晴雨表”,又是民生的“温度计”。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实现全年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活力,拥有巨大潜力,是我国解决就业的根本路径和信心底气所在。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历史上每一轮看似经济最困难、最低迷的时候,往往也是新产业、新经济的起点。5G、新能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突破和新产业的爆发,都孕育着巨大的增长前景。庞大的消费市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空间等都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

  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回首2019年,强大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应对风雨挑战、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消费稳投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2872亿元,同比增长8%。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5%。中国消费正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加快增长,将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消费升级的态势也日趋明显。比如,教育文化娱乐在居民消费占比中出现了较大回升,三季度较一季度提升了1.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我国居民对于精神层面的消费日渐增长;三季度,医疗保健消费较一季度提升了0.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涨了0.2个百分点,居民对医疗支出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居民对服务型消费支出的重视。

  投资方面,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措施的开展、准入门槛的降低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发布等多项政策的配合出台,有效起到稳定企业投资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作用。

  从增速上看,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42%,1~11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533718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与1~10月持平,止住了增速连续放缓的趋势。

  从结构上看,1~11月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积为12164亿元,同比下降0.1%;第二产业为158451亿元,同比增长2.4%;第三产业为363103亿元,同比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投向是第三产业,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长率,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显著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时,1~11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4.8%和13.1%。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稳投资作为“六稳”的核心部分,是实现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手段。要以基建投资托底稳增长, 在保持地产投资韧性的同时,提振高新制造业投资新动能。

  多个国家战略齐头并进

  主要宏观指标稳中有进的同时,区域经济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2019年,我国多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齐头并进。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12月1日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协作、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要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时,会议还强调,要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目前,我国在区域发展方面更加注重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的制度性成本,推动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除了这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外,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尤其是提高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今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提出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中心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医疗、交通等各个领域的中心,各种高端要素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当前,经济进入到转型升级新阶段,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加突出。高端制造业、重大新兴产业、大企业一般都出现在中心大城市,这些大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就业、人口集聚的带动作用是很强的,这是中小城市不可能做到的。

  而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承载能力,需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集聚要素资源的能力。除了行政区划调整外,中心城市的落户政策不断放宽,土地指标等要素也在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倾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