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热点->

因势而变 推进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0-05-18 17:37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国外通过大型电商平台订购数量翻番,跨境电商出口呈现两位数的增长。3月份中欧班列开行同比增长超过30%

  ◇跨境电商不仅推动了商品的出口,带动了就业,更重要的是把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从对外贸易的末梢推到了世界外贸舞台的前沿

  ◇疫情过后,全球供应链将发生四个东移:高端产业东移、技术资本东移、高端服务东移、高端人才东移

  一季度出口11.4%的负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极不寻常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疫情全球蔓延带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疫情在全球多地暴发,许多国家已经停工停产。业界不少专家学者由此判断,今年中国外贸不排除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与悲观论调不同,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虽认同疫情给外贸带来非同寻常的影响,但他认为中国外贸实现较为平稳的增长有着诸多的支撑。他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基于中国自身的优势、疫情后全球经济恢复的需求,以及中国自身采取的稳外贸等举措,“今年出口增长达到去年5%左右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魏建国看来,疫情过后,全球贸易格局会进一步发生变化。中国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制造业优势,化危为机,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不认为中国外贸会出现断崖式下滑

  《瞭望》:我国一季度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具体到外贸领域,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

  魏建国:主要造成了三大影响。一是外贸订单受到持续不断的疫情影响。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订单就是生命线,只有接了订单才能安排原材料生产,才能推进生产活动。外部市场受疫情影响一波接着一波,对中国外贸的冲击也是一波接着一波。第一波来自日韩和欧美市场变化,第二波来自土耳其、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市场变化,第三波则是非洲和拉美地区市场变化。这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和2003年非典时所没有的情况。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制约复工复产。中国在取得应对疫情重要进展后,大力推进复工复产。但由于上下游产业链不协调不同步,闭环运行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不够,某些地区虽经努力,但“复产不续产、续产不高产”的现象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前整体复工复产的效果。

  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与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双重叠加,使得全球需求减少。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需求变化应该说是暂时的,疫情过后会比较快恢复,但企业要度过严寒,必须要有充分的对策。

  从这几方面影响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贸市场从没有遇到过的局面,挑战前所未有。

  《瞭望》:结合疫情造成的影响分析,预计全年的外贸发展会呈现什么样的形势?

  魏建国:外贸发展尽管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巨大,但与比较悲观的观点不同,我并不认为中国外贸会出现断崖式下滑。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的基础上,今年的外贸仍然可以在疫情过后取得快速的发展。如果全球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控制,经济能尽快得到恢复的话,外贸增长有可能达到去年的水平。世界经济如果能在第三季度得到恢复,那时正是下订单的最佳时期,中国就可以抓住这一窗口期,推动外贸的平稳增长。

  三大因素支撑外贸基本面

  《瞭望》:作出相对乐观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魏建国:作出这样的判断并非盲目乐观,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第一,中国在全球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跨境电商三大贸易中优势明显。俗话说,东边不亮西边亮,当一般贸易降低时,还可以依靠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如不行还可以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当前疫情使面对面的交易降低,但线上订单在增加。中国首次以网络形式举办广交会,将进一步加快跨境电商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一般贸易,上世纪90年代加工贸易、“三来一补”得以发展,各占约50%份额。现在一般贸易又获得大发展,已超过加工贸易。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贸易中一般贸易占67%,加工贸易占23%,还有跨境电商约占10%。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增速已超过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中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跨境电商市场。在发展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基础上,如果跨境电商因政策支持获得更快的发展,将有力对冲疫情给外贸带来的冲击。

  第二,全球都存在着被压抑的消费。既包括生活性消费,也包括生产性消费。疫情过后,各国都要发展经济,而中国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的复工复产为全球濒临瘫痪的进出口贸易打了“强心针”,各国眼光都纷纷转向了中国。由于疫情导致一些国家生产停滞,生活消费用品和生产用品均不能满足需求,只能把目光转向全球制造业最为完善、种类最为齐全的中国。

  这个趋势不是短暂的,在疫情过后依然还会存在。突出表现是,现在虽然外国客商到不了中国,但网上订购量显著增多。据阿里巴巴、苏宁等企业的数据,国外通过大型电商平台订购数量翻番,跨境电商出口呈现两位数的增长。最明显的是,3月份中欧班列开行同比增长超过30%,源源不断的中欧班列反映出欧洲市场急需中国的各种日用消费品。另外,拉美国家也在增加中国商品的订单。

  第三,世界经济恢复将更倚重中国市场。由于全球外贸市场都出现疲惫状态,唯一的亮点就在中国。中国是有着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市场,疫情过后中国消费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特别是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将领跑未来消费市场。今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达到45万亿元,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大进口力度,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我们常讲,出口是为自己,进口是帮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更好地满足了民众的需求。但在这个特殊时候加大进口力度,无疑会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预计今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无论是参展人数、参展企业、参展国家和地区都会超过往届。中国能够吸引和带动全球的出口,从农产品、海产品到大型机械产品、高科技产品,甚至是钟表、箱包等奢侈品。全球贸易总量下降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量会逆势而上,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更大支撑。

  长短结合推进外贸转型升级

  《瞭望》:扭转外贸下滑态势短期需要采取哪些举措?生产链供应链短板又该如何弥补?

  魏建国:当前,首先要把整体的外贸企业稳住。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如果能够抱团取暖度过严寒,冬天过去以后就会很快复苏。如果企业没有了,工人也解散了,机器也拆了,疫情过去后就很难恢复。这需要政府从减、免、缓等方面,在社保和税收上给予企业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同时要推进外贸转内贸。深圳有一家工厂,原来是生产大功率马达电机的,海外疫情暴发后订单没了,他们就转向国内市场生产做电动窗帘的小马达。原来大功率马达订货量200万单,这次转型后一下子变成600万单。外贸企业有出口退税,转内销后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比如以前采取过给工业品下乡企业退税等政策。对于那些专门瞄准国外生产很难转内销的企业,也应给予一定帮扶,让其“蛰伏”,不要轻易解雇员工,把生产能力稳住。

  这些是短期的举措,并不能真正解决生产链供应链的问题。解决问题,关键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产业优势。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的生产链、供应链已形成“上可呼唤上游、下可承接下游”的体系,但国内市场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着需要打通的堵点。与国际产业链也存在接轨不足、匹配不足、融通不足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年来我们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在布局新兴产业时重复雷同,一些行业有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生产性服务行业方面,存在准入门槛较高、竞争不充分、服务水平低、质量差、标准不规范等问题。

  需要看到,我国制造业是目前全球门类最为齐全、世界唯一各类产品都能生产的国家。全球400多种产品中,中国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第一的有220种。不仅如此,我国也是世界级产业集群众多的国家,具有全球上下游生产链较为完善的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但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尚未发挥出来。

  应进一步开展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摸底工作。摸清订单状况,摸清复工复产状况,摸清企业存在的困难,采取针对性举措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快建立数据信息平台,在产业集群中努力推动多类企业“统一接单、劳务共享、设备通用、优势互补”;发挥制度优势,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对制造强国战略各项目标深入研究,尽快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

  《瞭望》: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中国将成为疫情后世界经济的主动力源。这会推动外贸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魏建国:疫情过后,全球供应链将发生“四个东移”。

  高端产业东移:中国及日韩等东北亚地区恢复较快,包括云计算、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将向东北亚聚集。按照经济规律,全球产业的发展会向消费增长热点地区靠近。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技术资本东移:全球产业链向东北亚经济圈的集聚,也给中国带来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大量国际资本。今年中国外商投资法的实施,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将迎来外商投资新一轮热潮。疫情过后,中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将吸引全球高科技企业投资中国。

  高端服务东移:此次疫情将促使中国消费升级,包括高端消费品、高端医疗等都会东移。中国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服务。此次疫情对餐饮酒水等造成较大影响,而在2019年全国餐饮业消费46721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9.4%。疫情过后,人们在餐饮方面的消费升级也会推动服务升级,这将吸引全球更多高端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高端人才东移:全球产业转移必然带来高端人才的东移,而且国际高端人才也在瞄准中国市场。麻省理工学院在港成立美国以外首个创新中心,就是看中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国内各地区为吸引外资,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政策补贴,这也有助于促进国际人才向中国流动。

  持续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瞭望》:从长远看,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魏建国:第一,要用好全球大市场的优势。中国巨大市场是吸引外资的王牌。疫情过后,中国会用更大的市场吸引力吸引新的外资,保持外资存量的同时大力扩大增量。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会继续看重中国这个体量巨大又快速发展的市场。我们要利用市场优势,继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给疫情后全球经济的复苏起到标杆作用,会吸引更多国家、更多厂商参与进来。那些所谓要从中国撤走企业的叫嚣,要么不会成功,要么成功了也会后悔。

  第二,要着力打造更加完善的营商环境。企业投资除了看重市场机会以外,更看重的是营商环境。中国正在打造全球最佳的营商环境,完善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环境,自贸区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这对外资无疑具有更大吸引力。中国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需要把握三方面重点:

  一是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加大对破坏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成立更多知识产权法院,提高违法门槛。如有违反知识产权的企业要顶格处罚,让外国投资者看到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根本性的变化。二是加大政府服务力度。今年是外商投资法实施第一年,政府应着力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减少、减少、再减少负面清单。2013年中国发布第一张负面清单,其中限制、禁止外资的措施有190多条,现在设限的措施已减少到37条。同时,中国可以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准入放开力度,让更多外资企业进入金融业、保险业、养老服务业。三是对所有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在中国的外国企业,也可以享受到各类税收、财政优惠政策,做到内外一致、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投资权益。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继2018年从第78位跃至第46位后,2019年再度提升至第31位。我认为,疫情过后经过努力,中国营商环境排名完全可以进一步提升。

  第三,打造开放、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将影响到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产业政策,意义深远。

  开放方面,就是面向国际开放。无论是上下游产品、生活用品、生产用品,还是高技术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产业链都有完整的上中下游。打造开放的产业链条,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度融合。

  稳定方面,就是能抗风险,可以抗一些临时的突发的风险。

  安全方面,不仅包括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技术、设备等)的安全,更要做到生产本身的安全。即使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也要能保持我们的安全供应。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制造业就会迈上新台阶。

  打造开放、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既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也能够更好发挥中国在全球经济恢复中的“定海神针”作用,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这也是深入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推动全球产业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的重要一步。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