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深度->

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互动发展,最根本的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20-09-22 10:03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新冠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造成强烈冲击,作为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疫情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否会导致外资撤离中国、产业从中国转移,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提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此论述。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看来,产业链全球配置和变化是市场资源配置的自然选择过程,企业会根据自身需求作出选择,不应因非市场因素的过多干预而损失全球效率。

  “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强化对贸易的支持,通过国际合作应对和化解各项限制性措施对货运、贸易带来的影响。长远来看,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最根本的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以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等科技推动中国产业链的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升。”朱民说。

  “疫情对我国产业链的物理影响不是很大”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之一。在你看来,疫情对中国哪些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了冲击?

  朱民:疫情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汽车、电子以及重型机械等领域,中国的产业链仍需要国外的产品与生产线相协同配合。但如果从纯物理的角度来看,我们所做的产业链前后依赖度分析表明,中国的产业链,和亚洲地区尤其是日韩等国关联更紧密。这些国家疫情控制得比较早,市场相对平稳,所以,疫情对我国产业链的物理影响不是很大。

  疫情中出现的对产业链冲击的特殊情况是一些非市场因素,例如世界上一些极右人士特别是美国的部分人士要在产业链上“去中国化”,给全球产业链布局带来不确定性。

  产业链的形成是全球化和技术发展过程中市场资源配置的自然选择过程。从全球产业链的演变来看,2000年的时候,世界上有两大产业链集群,一是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制造业产业链,另一个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泛太平洋产业链。中国加入WTO以后,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化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

  今天,世界形成了两个半产业链集群——欧洲的产业链集群仍以德国为中心,德国把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纳入这条产业链的低端部分,其自身进入产业链高端,形成一个制造业的高知识产品产业链。在亚洲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泛亚洲和泛太平洋的全球的、垂直的价值链和供应链。中国在过去20年间逐渐形成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覆盖2400种制造业基本产品线以及最大的制造业规模。中国今天制造业增加值不但世界第一,而且已经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由此,中国把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以及东盟其他国家吸引过来,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链。而原来以美国为中心的产业链集群逐渐萎缩,最后形成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内的北美的半条产业链。早前,美国曾通过建立美墨联盟发展制造业,希望与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抗衡,但最终失败了。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评价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朱民:中国作为泛亚洲和泛太平洋产业链中心主轴,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就规模、产品的齐全性而言,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我们在产业链的中下游比例高,上游高附加值部分占比少,这也是中国产业链的短板。产业链能否稳定、规模能否扩增,科技这一维度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大上游产品的赶超,特别是在高端技术上要支持、培育一些基础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最近提出的新基建,强调5G、工业智能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就是重要的开始。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的科技领先与1993年制定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方案有关,基础设施的发展构成美国科技企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中国也处于类似的阶段,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成完善后,在科技的加持下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贯通。工信部在过去三年提出一系列战略目标,其中重点提出以工业物联网为抓手,2020年是原定的战略突破时点,包括打造跨行业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实现行业互通;打造100万个工业App,实现设备的网上追踪,把重工设备网络化,安全和效率都有所提升。中国SVP6的网络节点数量今年可望超过美国。

  5G提供的是根本的基础设施,中国曾用5年时间建成了350万个4G基站,占全世界的一半左右。5G的目标希望能在年底领先其他国家,在今明两年实现主要城市以及东部城市的基本覆盖,这是推动制造业产业链的科技化和数字化,从科技维度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维护产业链稳定的重要举措。

  “双循环战略既结合中国的实际,

  也考虑全球化的必然”

  中国新闻周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定对外贸易基本盘被摆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位置。对于恢复和稳定外贸你有何建议?

  朱民:贸易下降是对今年全球经济衰退的最重要的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贸易将下跌11%,我们在3月份做的预测估计会下跌15%~20%。维护国际贸易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是当前全球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强化贸易融资对贸易的支持力度。2008年全球贸易下跌9%,但是经济仅下跌0.5%,因为当时是一场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有限,但企业出口时贸易融资被中断了,当时欧洲的银行对亚洲地区的贸易融资减少了上万亿欧元。G20伦敦会议、匹兹堡会议着力解决了全球贸易融资的问题,这也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经济反弹强烈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组织提高通关效率,推动要素流动。当前,各类通关的检查手续比较繁琐,中国可以和世贸组织和世卫组织合作,积极倡导根据不同区域的疫情风险,在通关方面设定不同但共通的卫生标准。实际上,过去两三年中国推动的很多贸易改革措施,很多都是围绕着加快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展开的。

  中国新闻周刊:5月14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项战略在当下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朱民: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科技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生态的变化等因素,中央提出双循环战略,既结合中国的实际,也考虑全球化的必然。

  中国有规模最大的商品市场、最大的制造业产业和最齐全的制造业门类,本身已经能形成国内配置的基础。内部资源重新配置和调整,会增加国内产业链的稳定,因而内循环非常重要。但内循环也必须和国际接轨,因为中国需要和国际产业链合作,世界也需要和中国产业链合作。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在科技上游有知识产权、专利的产品,包括高端芯片、重型发动机、精密马达、齿轮,重工机械中的轴承等关键零部件,仍旧依赖进口,需要和世界产业链的关联、互动。各领域的产品和中国的产能结合才能形成持续供应,因此维护国际循环同样重要。

  国外的资本依旧看好中国市场,不断进入中国的内循环系统,并推动内外循环系统的构建。从数据来看,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新兴经济外资流出1000亿美元,这是三倍于2008年时的规模。但外资仍然流入中国40多亿美元,表明无论当前政治压力如何,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和产业链。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定位,先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建成稳固的基础,同时充分和国际市场接轨,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凡。

  “中国仍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始推动“制造业回流”,引发对外资撤离中国、产业从中国转移的关注。如何看待近期出现的产业链外迁言论?

  朱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已经发展出规模最大、门类齐备的产业链体系,这是中国市场对世界最大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例如,我在给深圳市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时发现,深圳科技优势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深圳市和周边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发达的、完全市场化的、灵活的制造业支撑创新企业的需求快速落地,并能不断满足创新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设计和技术指标,缩短应对需求和技术变化的响应时间,节约协同成本。这就是中国产业链的核心优势所在。

  美国提出产业链回迁也不是第一次了,在过去十多年间多次提出,但结果是美国的制造业流失日益加剧,这是市场竞争和分工的结果。今天,一些极右人士再次游说制定新的刺激政策吸引企业回迁,同时鼓动日本、欧洲企业撤离中国,其实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企业选择生产地属于经营决策,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进行生产布局。如果政府从政治的角度,把市场资源配置变成行政资源配置,损失的是全球的经济效率,这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几年前美国要求大科技公司现金回流美国,也只收到小部分效果,只有苹果、谷歌把在欧洲等地的部分现金回流到美国一部分。商业经营有其自身的市场规律,相比而言,制造业回归要比现金回流困难得多。

  中国新闻周刊:5月14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上中国有何作为?

  朱民:从内部来看,中国仍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市场环境的吸引力。

  服务业是知识产权密集度最高的,在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完成。上海最近开了知识产权保护大会,提出用五年时间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从法律制度、法庭体系、多重投诉组织体系等角度,系统地加大对知识产权予以保护。过去对专利的保护是明确的,那么对专业的知识如何保护、内部人泄露如何追责等实际问题也需要进行明确,这是提升软环境实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疫情较早得到控制,我们要利用好当前的时间窗口,一方面加强建立智能化的精准检测-追踪感染者-追溯密切接触者-及时治疗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资源的储备。提高应对疫情再度来袭的能力,会得到全世界经济金融和企业界有识之士的支持。以此为前提,中国可以联合其他外部力量,以医药产业、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为抓手,有效推动世界产业链的恢复和稳定。

  呼吸机就是典型的例子,疫情中各国对呼吸机需求量剧增,呼吸机的生产涉及1500个零部件、110个厂家和14个国家。各国都希望中国能够供应更多的呼吸机,但中国呼吸机产量只占全球总量的20%,能不能实现快速扩张?现在美国一些汽车工厂也在生产呼吸机,实际上更有效和直接的办法是维护和扩大呼吸机现有产业链,这必然是全球合作的过程。

  疫情正在向新兴经济体例如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蔓延,保障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产业链稳定和产能扩大是全球的共同任务,是人道主义的大事,这就需要世贸组织、世卫组织和中美等国的共同合作。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