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深度->

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0-12-22 13:15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史部副主任、教授 杨英杰

  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要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扎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首先要对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基本特征及发展重大历史背景有更加清醒的认知,其次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此基础之上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

  新发展阶段要始终坚持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24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1—10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3%,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1—11月,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实践再次证明,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之间多方面、深层次的联动关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全面准确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客观条件特别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谋划和推进我国发展的首要前提。危机客观存在着,变局继续进行着,两者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事在人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在危机面前麻木不仁、无所作为或惊慌失措、进退失据,在变局面前无动于衷、闭关自守或患得患失、刻舟求剑,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不能达到化危为机、弃旧图新之目的。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要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自觉赶上时代潮流。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建议稿第二板块总体上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以“创新”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凸显的短板之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没有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就不会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会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不会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协调”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从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发,“协调”主要涉及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通过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通过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绿色”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在这里强调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以“开放”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本质特征,就是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内外自由流动,激励生产者和厂商在竞争中高效率利用生产要素,以此推动生产率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推出力度更大的开放举措,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对外开放。与此同时,我国资金、人才、技术等加速国际交流,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共享”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只有协调合作,才能共赢共享;只有共赢共享,各国才会有更安全的外部发展环境。

  迈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基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比较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战略,对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国经济体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尽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国内消费和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但整体的对外贸易所呈现的大进大出模式支撑了国内消费和资本形成的增长,为我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国内国际进出口模式的单循环状态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有了更加充分的发展。中国的进出口规模整体上有了一个数量级的提升,可以说中国自此融入了世界,世界也因此发现了中国。

  但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加之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紧迫性日益增强,这种单循环模式所受到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我们依据进出口依存度的变化,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经济已经事实上走上了依靠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路径。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无论是出口依存度还是进口依存度都有一个加速上行的趋势。但在2006年之后急速回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2012年之后持续缓慢回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中国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不可能只靠单向经济增长渠道即大进大出的对外贸易来维持;另一方面,依靠国内市场的扩容深化是实现经济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原因。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紧要处,一方面是要推动国内消费市场不断深化升级,以此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另一方面是要将中国国内市场的扩容升华带来的效用溢出,泽被全球经济发展,为亟须提振的全球经济植入新鲜血液。基于此,要着力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构建完整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促进形成高效通畅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深化国内国际循环的战略链接,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深度和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同时,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制约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障碍,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