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区域经济->

长三角区域赋能发展:突出产业优势 完善产业链条

来源: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1-03-18 10:41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是江浙沪皖四省份的“家事”,更是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步。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之打造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各地应按照自身比较优势有序融入价值链、参与分工,这既可以提升当地产业竞争力,也将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

  但要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并非易事。首先,如何正确识别比较优势将是一大考验。另外,在产业链中,各环节增加值不同,可能出现地方对高增加值产业趋之若鹜而低附加值产业无人问津的局面。因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识别区域优势产业,并加以适当的政策引导将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四地赋能分工,可以使四地资源更加集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并将四地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梳理得更加清晰,进一步促进四地的融合发展。而将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将最大程度发挥经济圈效应,将之打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

  地区优势产业识别

  长三角一体化是完善国家价值链的关键一步,对长三角地区的赋能分工意义重大。而如何做到精准赋能、合理分工仍是一大难题。欲实现对地区的精准赋能,首先应识别地区的比较优势,找出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比较优势的判定还应考虑到区域协同发展这一目标,找出最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下面给出了江浙沪皖四省份2017年各行业显性比较优势(RCA)水平。由此可以观察某一行业的配套产业在哪一省份发展得更加完备,找出四省份各自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精准赋能。

 

  以上图表为长三角地区产业赋能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角度:

  1.推动上海世界级金融中心建设。

  在对上海市各行业显性比较优势的测度中发现上海市在煤炭开采、水、电、燃气、部分低端制造业和废品废料等行业较为薄弱。除了金融和教育行业外,上海市在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而在金融领域,上海的优势则是其他三省难以超越的。上海市拥有其他三省没有的证券交易所,有着其他三省难以企及的证券机构数量,汇集了长三角地区最多的金融人才……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业必定集中在上海。我们应进一步扩大这一优势,将上海打造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2.发挥浙江省软件、服务业优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浙江省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废品废料、软件与服务业。但是其中,纺织业与废品废料等低端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难度较大,软件与服务业却潜力无限。而且,这一结论是基于2017年的数据所得,近年来,随着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已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可以将软件行业与服务业赋能给浙江省,最大效率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3.建设苏皖成为高科技制造业高地。

  江苏省和安徽省各行业发展水平不一,但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内的一批高科技制造业都有着优异的表现。而且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地理距离很近,安徽与江苏的经济联系远比沪、浙密切,而且安徽省在金属、矿产等行业有明显优势,在江苏省和安徽省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不仅可以发挥两省在此行业的比较优势,还可以更好地发挥两省联动作用,实现产业承接、协作发展。

  努力完善区域产业链条

  区域内各地的比较优势是客观规律,依据比较优势对长三角地区赋能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助力国内大循环构建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地区赋能是在蓝图上标出一个个点。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将点串联成线,最终实现区域内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我国经济“双循环”的重要支撑,使之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磁极”。为了完善区域产业链条,串点成线,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韧性。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国际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同时也导致突发事件的经济影响已不再局限于灾害发生地,而是可以通过区域间贸易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巨额损失。长期以来我国都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游,扮演“制造者”的角色,这既让我国在增加值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也让我国经济时刻处于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威胁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延伸产业链势在必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长三角理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份责任。

  在完成长三角地区的赋能分工后,四地在大力发展赋能产业之余,还应着力发展上下游产业,使区域内产业链的发展更加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加大投入、产业转移等方法将这些原本薄弱甚至空白的产业发展成可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的优势产业。

  通过构建和完善区域产业链,可以丰富本国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并将升级后的国家价值链融入全球价值链中,进而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更完整的国家价值链也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2.做好传帮带,助力协同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省受限于其历史、区位、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而占有较低的地位。在总产出上,安徽省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总产出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余三省份,这样的表现与其地理面积、人口数量并不匹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均衡发展、协同发展,而目前安徽省的实力还不足以与沪、浙、苏并列。在可预见的未来,安徽省的经济劣势或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短板”。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在总产出层面下功夫,给予安徽省一定的优惠政策,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给予安徽省适当倾斜;地方政府也应更聚焦在产业发展上,提高机械化程度、数字化水平,扶持一批大型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规模效应。

  其次是对于目前有良好表现的产业部门,如纺织业、建造业,要加强其配套产业发展,使之能够承接其余三省份的转移产能。

  最后,是要加强与长三角其余地区的经济联系。打造长三角地区一小时通行圈,降低运输成本对经济外向联系的影响。

  3.发挥能动性,坚持科技创新。

  诚然,江浙沪皖四省份比较优势各不相同,为了实现四地协同,更好地发挥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极的作用,需要对四地进行适当的产业分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地就可以裹足不前、固步自封。

  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但是完全按照比较优势来一刀切地将产业划转合并,又陷入了教条主义的陷阱。依据比较优势所谋划的产业分工模式是一种指导方向,指导着地方政府在优势产业发力并做好协同联动。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对产业进行适当的鼓励、支持和引导,这个力度要把控好。另外还需要注意到,在大力发展某一产业的时候,也不应对其他产业一概摒弃。产业链是层层嵌套的,各地在占据各自那一段链条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谋求产业升级。

  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均是如此。一个地区,不论处在产业链的什么位置,都不应轻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一地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靠纵向的产业升级,也可以靠横向的技术升级。对个人求职者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地区来说,每一个产业都大有可为,都有大展拳脚的广阔天地。

  (周华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晓东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