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深度->

提前谋划,以精准化运力投放更好匹配公众需求

来源:21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1-05-08 10:29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周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2月下旬,笔者专门探讨过今年春运出行情况,当时即鲜明地提出——“就地过年之后的春运返乡需求值得关注,要重点关注被抑制的返乡需求重新释放问题,这部分返乡需求可能将在清明、‘五一’小长假期间得到释放,届时客流规模可能将超过往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观点基本上得到了验证,对于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出行形势,笔者有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多重因素叠加推动“五一”假期出行异常火爆,旅客发送量首次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

  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5月1日~5日)全国共发送旅客2.67亿人次,日均5349.8万人次,不仅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长了122.3%,而且还比2019年同期日均微增了0.3%,为疫情发生以来旅客发送量首次超过疫情前水平,其中铁路、民航旅客发送量分别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长5.5%和0.1%。而在今年看似火爆的清明假期,实际上铁路、民航旅客发送量较2019年同期日均仍分别下降7.6%和10.7%。

  对于疫情发生以来出行最为火爆、恢复情况最好的“五一”假期,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因素叠加带动:一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明显好转,这是“五一”假期火爆出行最基本的前提。二是春节返乡需求受抑制之后的再一次集中爆发式释放。根据笔者测算,今年春节返乡人员规模仅为正常年份的五成左右,跨区域就业人群返乡需求最为强烈,选择在“五一”假期返乡的比例最高。三是“小长假”转为“中长假”有效刺激了长期抑制的旅游出行需求。5天“中长假”为中长距离旅游出行需求创造了便利条件,加上部分旅游景点免费或优惠票价刺激,长期受抑制的旅游出行需求也得到了集中释放。

  透过滤镜看当下,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五一”假期出行形势。

  对于当下异常火爆的“五一”假期出行形势,笔者认为,切不可盲目乐观,透过滤镜看当下,要更加客观理性地加以看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五一”火爆出行是返乡需求短期抑制、旅游需求长期压制后集中爆发式释放的结果。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后春运返乡需求已经得到了有效释放,后期这个因素的影响或会减弱。长期压制的旅游需求也存在类似情况。

  二是近两个月客运量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仍有明显下降。据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社会客运量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2%,即使是恢复相对较快的铁路、民航,恢复程度也不到九成。对于4月的形势,与2019年同期相比,预计总体仍将延续下降态势。另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虽然“五一”假期国内游客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但旅游收入仅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

  三是周边部分国家疫情形势持续恶化并出现变异新冠病毒,对我国公众出行持续恢复带来了新挑战。近期,印度、老挝、泰国、尼泊尔等我周边国家新冠确诊病例数激增,“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

  建议提前做好端午、暑期出行预案。

  展望后续形势,笔者认为,后春运返乡短期拉动因素将明显减弱。“五一”出游后,长期抑制的旅游强拉动因素将有所缓解,加上周边国家疫情恶化等不确定性因素,预计今年“五一”这种短时间、高强度的火爆出行形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对于1个多月后的“端午”假期(6月12日~14日),考虑到临近学生期末考试,加上与“五一”相隔不远、假期只有3天,预计日均旅游出行量将明显低于“五一”假期,且以周边游、短途游为主。建议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前谋划,有针对性地调整不同出行距离的运力投放结构,更好地匹配公众出行需求。

  对于7、8月暑期,则与“端午”假期明显不同。不仅有返乡需求拉动因素(部分公众会在暑期带孩子返乡),而且是传统旅游旺季,若维持当前疫情形势和防控举措,则可能再次出现火爆的出行场景。考虑到时间周期较长、出行相对分散、选择更为灵活,预计短时间、高强度的出行保障压力要小于“五一”假期,但将长时间持续处于中高强度状态。同时由于疫情因素,预计整个暑期客运量仍难以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建议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前做好预判,综合利用机票、车票预订量和关键词搜索等数据,精准运力投向及规模,充分匹配公众出行需求,确保人民群众舒心出行、放心出行、安心出行。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