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深度->

中国收入分配报告2021:现状与国际比较

来源: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1-10-09 10:39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增长与分配,效率和公平,是几百年经济思想史的两大命题。过去几十年全球重视增长和效率、忽视分配和公平,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撕裂,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占领华尔街运动等。

  新冠疫情后经济K型增长,全球过度依赖货币放水,穷人通缩、富人通胀。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引起全球重视。近年中国高度重视收入分配,精准扶贫被列为三大攻坚战,将共同富裕纳入十四五规划,浙江省被选作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什么从效率优先转向重视公平?中国的收入分配现状如何?有哪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本文为《中国收入分配报告2021:现状与国际比较》篇。

  1国内现状:中国收入和财富差距大,而且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有待完善。第一,收入差距方面,中国基尼系数和高低收入比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由于精准扶贫等原因有所缩小。

  中国收入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峰值0.491见顶回落,近年来维持在0.46-0.47区间。2013-2020年高低收入比的均值为10.64,在较高水平区间运行。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成为“夹心饼干”,收入增速落后于高低收入群体。第二,财富差距方面,比收入差距更显著,近年来有所缓和,但2020年再度扩大。由于积累效应,财富差距往往比收入差距更为显著,中国也是如此。中国财富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99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711,随后有所缓和,降至2019年的0.697,但2020年疫情冲击下再度上升至0.704。2020年中国财富排名前1%居民占总财富的比例升至30.6%。第三,社会流动放缓。21世纪以来,社会流动性开始放缓、财富的代际传递加强,机会不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凸显。寒门难出贵子,低收入群体翻身加入高收入群体的可能性在降低;相比于中间收入群体,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的固化现象更为明显。第四,结构层面,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均存在。城乡差距解释了中国收入差距的绝大部分;地区差距显著,东部与西部差距较大;行业收入差距带来的收入分配问题明显,信息技术类工资最高、农林牧渔工资最低,非私营企业比私营企业的行业收入分化更大。

  2国际比较:二十世纪初至今,世界各经济体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状况大体经历了加剧、改善、再恶化的过程。

  1980年代以来,各经济体内部收入分配进入在恶化阶段,全球收入排名前1%的人群占据的收入份额从1981年的16.9%增长至2020年的19.3%,收入进一步向金字塔尖人群倾斜。2020年疫情冲击,全球货币超发,推动了股市和房市的资产价格暴涨,掀起一场造富运动,同时加剧了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贫富差距。2020年全球GDP负增长,但全球财富总额增长7.4%。区域间两极分化,2020年北美洲和欧洲的社会总财富分别增长10.0%和9.8%;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和中国的社会财富总额分别增长6.7%和6.0%;非洲财富总额仅增长0.7%;印度和拉丁美洲负增长。根据瑞士信贷《全球财富报告2021》,2020年全球12.2%的成人人口拥有84.9%的财富,财富差距极其悬殊。2020年联合国称,世界不平等状况“正在加剧并处于历史最坏水平”。中国收入差距在世界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基尼系数高于0.4这一警戒线;中国财富差距在世界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快速上升,巴西、俄罗斯、德国、美国财富差距较大,法国、日本、意大利的财富基尼系数较低,跟各经济体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有关。与美国相比,中国收入、财富差距均小于美国。

  3为什么现阶段更加重视公平和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之初,一穷二白,钱少人多,生产要素上劳动过剩、资本稀缺,劳动的话语权弱、资本的话语权强,为了促进增长、做大蛋糕,所以收入分配上以效率优先、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为基本导向,衍生了一系列对资本友好的制度,比如户籍制度、土地财政、社保制度、税收制度、地方招商等。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红利渐远,开始出现劳动稀缺、资本过剩的逆转,各大城市上演“抢人大战”,劳动的话语权提升,同时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所以要提高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适当抑制资本,收入分配上更重视公平、分好蛋糕、共同富裕,要“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清理校外培训、推出房产税,等等。这有助于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硬科技、新基建等。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时代的力量。

  什么是大势?就是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去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大力发展制造业、硬科技、实体经济、新能源、新基建、资本市场等。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看清这一大趋势,至关重要。每个企业每个人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

  ​(作者为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