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热点->

加强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来源:21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2-06-29 12:28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6月2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了中国下一步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将会重点聚焦三个领域。

  这三个领域分别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以及加强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建设。可以看出,未来投资主要聚焦于新型基础设施以及传统基础设施的提升等方面,服务于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时将继续重视制造业投资,尤其是围绕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进程等方面。此外,还将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和排水设施建设,着力加强社会领域建设。

  事实上,自从去年下半年经济出现下行压力后,今年中央各项政策开始靠前发力,提前发行专项债并要求及时落地,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今年1至5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6.7%,其中一季度增长8.5%,投资受疫情影响远小于消费,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托底的作用。

  从资金准备看,财政部6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已经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超2.5万亿元,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较2021年同期增加1.68万亿元,预计6月底新增专项债券能够基本完成发行。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去年新增信贷规模为16500亿元,今年如果增加8000亿元,即相当于去年新增信贷规模的50%。可以看出,今年为支持投资早日落地稳增长,已经提供了相应需求的资金。考虑到投资起作用的滞后性,以及疫情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在逐步减弱,不必急于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

  的确,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比较紧张,不仅受经济放缓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影响,楼市承压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土地财政的空间。一些基层政府正在努力激活楼市。此外,地方债务依旧执行严格的监管政策,这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能力。但是,这些都不是放松信贷或者债务的理由,为了实现精准有效的投资目标,不能放松融资监管,而且要避免地方一窝蜂式的投资再现。

  今年4月26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已经就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做出一些要求,包括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等等。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仅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更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不能一哄而上。

  地方政府更应该重视保障性安居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一些城市过高的房价与居民的中位数收入水平是不相符的,过高房价影响了生产、消费以及人的流动。为了提高城市化率,吸收更多劳动力入城定居,扩大内需,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应该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安居住房。

  中国城市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投资新区、新城实现的,而一些老城区配套的基础设施面临老旧和短缺的问题,比如,有些大城市停车、体育运动等空间不足,城市内涝也经常出现,这些不仅涉及民生,更与生命安全有关。地方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创新,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强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建设,不仅能够解决大量民生需求,更能激活更大的市场商业空间,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