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区域经济->

长三角科创联合攻关,上海大都市圈还有更明确目标

来源: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2-10-13 11:58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为推动“科创+产业”进一步发展,长三角公布了联合攻关计划。

  10月10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提出面向国家和长三角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等。

  对于支持方向,主要是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聚焦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区域协同解决的创新需求,分批布局、协同攻关。

  2021年,长三角地区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数和金额均超过四地获批总量的75%。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博士对第一财经表示,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国家战略区域正在加速发力。从全国重要战略区域研发投入来看,长三角地区表现突出,三省一市研发投入总额达到8422.2亿元,占全国比重高达30%。

  而在产业分工方面,根据张宓之课题组的研究,“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分工差异逐步优化。随着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链整体向高附加值攀升,长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联合攻关怎么做

  在今年8月末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期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发布《长三角科技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等政策文件,上述公布的方案则从20条具体内容落实了如何做。

  方案明确在需求发布、供需对接、储备入库上,三省一市都将联合出动。

  例如,三省一市科技厅(委)联合发布年度长三角联合攻关需求,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征集解决方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应积极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响应企业需求,提出解决方案。通过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以及各省市相关的平台,扩大供需对接渠道。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去年揭牌,正打造一个面向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形成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网络,推进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

  中心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介绍,自中心运行以来,他们已通过共建企业联创中心,征集龙头企业的真实需求,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由企业出资支持技术研发,遴选企业认可的愿意出资的技术供给方,推动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与产业技术突破。目前,该中心已与224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了联合创新中心。“今年计划在上海建设20多家,未来国创中心将与长三角区域1000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创中心。”

  长三角联合攻关哪些项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此前公布的《2022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首批揭榜任务清单》,发现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领域各有十个项目,需求方投入资金超过7亿元,其中对外揭榜资金超过1.6亿元。

  上海大都市圈怎么做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第四年,在科创、产业协同方面,三省一市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近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联合公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下称《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了上海及其太湖周边、沿江沿海两翼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共9个城市。《规划》提出,以携手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为总目标,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都市圈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包括全球领先多元知识集群,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完善优化都市圈产业创新机制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这份《规划》基本同步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也在科技集群的排名上和往年有了细微差别。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2022年度报告中,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指标中国首次拥有与美国一样多的顶级科技集群,各为21个。中国有三大科技创新集群跻身前十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第二),北京(第三),上海-苏州排名第六,超过了日本的大阪-神户-京都(第七)和美国的波士顿-剑桥(第八)。

  与过去几年“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不同的是,今年上海-苏州两个城市成为了一个科技集群,在去年的“最佳科技集群”中,上海的排名为第八,苏州在第63,苏州今年的加入也提升和巩固了此前的排名。

  “上海比上一年度提升2位。这体现了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上海及周边地区创新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说。余晨介绍,上海排名的提升与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有关。2021年,上海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4830件,同比增长35.75%。一个地区的PCT专利申请量,是表征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指标。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这一指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除了区域科创协同提升,《规划》同时也指出了“基础科研要素优势明显,但创新转化明显不足”的问题。比如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等方面,上海和苏州两市合计占比均在60%~80%之间,而湖州、嘉兴、舟山等城市则相对缺乏。同时,都市圈的创新转化能力总体偏低。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认为,上海大都市圈内充满自由流动的创新要素,最关键的是做好动能接力、产业接续、空间接应这三篇大文章。上海作为最大的“加油站”,要使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得以便利化流通,让兄弟城市通过上海“下海”和“出海”,让创新要素“流”起来,造就科技创新节点,使节点之间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进而组建起覆盖长三角领域的创新网络,拼接出符合总体利益的最优版图。

  《规划》明确,上海将关注国家科技发展方向,重点突破基础材料、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难点,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苏锡常在现有基础科研方向上进一步强化,而目前科研实力较弱的城市或节点,如宁波、南通、嘉兴、湖州等地,着力探索新的科技方向,在一些细分领域中形成创新集群,实现与城市能级相匹配的创新实力。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