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访谈-> 经济学家->

连平: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改善应“双管齐下”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18-11-01 11:43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10月30日,交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就社会融资收缩问题发表题为《双管齐下改善实体经济融资环境》的主题演讲。

  连平认为,一个经济体的融资环境非常重要,非信贷融资收缩影响比较大的会是民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应“双管齐下”改善融资环境,一是信贷增速需要适当加快,二是加大力度推进非信贷社会融资。

  信贷增速在提高,但实际增加并不多

  未来的投资机会首先需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今年以来,相对较高的增长出现放缓,三季度经济增速的放缓幅度稍微大一些,但是如果想到今年总体的宏观环境,尤其是国际方面,不确定因素的陡然上升,出现这样一个放缓的态势,其实也并不奇怪。

  我们从整个宏观来看,国际环境是重要的一方面。比如中美贸易摩擦,在两季度之后展开,对于市场的信心、预期、风险偏好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看到的并不是在产业中间有多少影响,更多看到的是股市、汇市方面等。

  但除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陡然上升的状况之外,我们自身的经济运行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速出现急速下滑,以至于今年的7月31日高层会议把基建作为短板放入进去。

  但今天我并不是想向大家展开介绍整体宏观经济的背后运行的分析,除了刚才提到的整个宏观环境的外部因素、基建增速迅速回落给经济运行带来压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关注点:融资环境。

  因为对经济体的运行来说,融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金融的状况往往会先导整个经济的运行。

  我觉得今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整个金融运行状况令人担忧。前三季度,整个社会融资规模,包括信贷和非信贷,前三季度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量(15万多亿),比去年同期要减少2万多亿,去年前三季度社融规模为17万多亿。

  整个经济体的运行,需要融资给予一个合理、适当的支持。速度太快,需要去杠杆,但速度太慢,不符合经济正常运行的需求,也是问题。在15万亿社会融资规模中信贷没有增长。

  信贷前三季度增速达到了13%,而去年的增速12.5%左右,所以增速是明显上升,但是事实上信贷增速的上升并没有真正缓解实体经济的需求。为什么?因为在今年监管要求下,表外融资大概有2万亿回到了表内,就是说它占了2万亿的新增信贷规模。如果去除这2万新增信贷的规模,那么今年信贷实际上并没有增加。

  非信贷收缩影响较大的是民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

  除了信贷以外的社会融资的突出问题是银行表外融资迅速收缩。表外融资主要是三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这三项我们计算一下,比去年减少了大约5万亿。可见,整个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的放缓,对实体经济形成一种制约,其中关键问题是银行的表外融资收缩。因为股票、债券等,其实对于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来说,影响都不太大。最重要的第一是信贷,第二是表外融资。

  再看相关的反映数据,M1。

  近年来大家都不怎么关注M1,因为M1在近年来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它和GDP、物价等呈现越来越大的非相关性。

  目前M1的问题也是跟前一段时间非信贷社会规模快速增长有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跟表外融资的快速增长有关。这些融资其实有相当多的项目,是银行在它们信贷的规模控制范围内,在它们的风险偏好范围内不太适合授信的项目。

  因此转为表外操作,所以非信贷资金的投向,以及从居民账户流出的资金,由银行或者一些非银行机构来组织这些资金,最后流入的还是企业部门。

  而企业部门则较多的还是徘徊在活期账户上。M1作为反映企业活期资金账户变化的一个指标,在这段时间呈现快速增长,大量资金包括居民部门的资金,都被较高的利息给吸引了出来,因此有一段时间M1增速大幅上升。

  在去杠杆和强监管政策驱动下,毫无疑问,收缩如此高的银行表外的融资、不合适的过度增长以及M1过高的递增,是完全应该的。

  今年,整个社会融资规模比去年减少,而实体经济仍在发展。GDP增速虽然放缓,但还是在6.5%以上,物价也在上涨。资金的融通过程中间还有许多沉淀,因此融资保持一定规模增速是应该的。但现在来看这个明显没有达到。

  与此同时融资增长过度放缓还带来一个结构性问题。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有许多强烈的反应。结构性问题就是信贷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平稳增长,但是非信贷(尤其是表外融资)出现了明显的收缩,而收缩以后影响的主要就是平时对于非信贷需求比较大、依赖程度大的民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通常的融资需求可以从信贷方面得到满足。

  只要社会融资规模除了信贷以外部分的一收缩,最后影响面积比较大的还是民营企业。

  信贷+非信贷“双管齐下”,推进融资

  所以当前无论从结构问题、还是从总量问题,实体经济的金融环境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当然,二季度后高层也已经开始关注。央行的负责人曾经表示杠杆的问题实际是“稳杠杆”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往后这种状况的改变,政策的变动,包括最近我们看到债券市场、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市场的创新等,其实都是这些政策的深入和推进。

  目前的这种状况显然还不足以改变未来一段时间融资环境。为什么?因为去分析社会融资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非信贷的融资(主要是银行表外),今年仍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收缩。

  银行表外的融资,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前些年最高余额接近27万亿,今年以来有所减少。但目前仍有约24.5万亿余额。这些融资的方式按照新规定,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属于不规范的,余额肯定会继续收缩。

  尽管表外融资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短期内要想让它变成正增长,超过去年很难。所以这样一来,整个社会融资规模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对整个经济带来压力。

  所以年底和明年初,应该“双管齐下”,推进融资。所谓“双管齐下”第一个信贷是保持适当快一点的增速,按目前实际需求适当地增加信贷,当然是在银行体系有这个能力的情况下。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银行体系适当地再加快一些信贷增速,比如说达到14%以上的增长,14%-15%这个信贷区间银行体系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尤其是今年以来,央行已经4次结构性定向降准,所以银行的负债状况的改善,有助于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信贷增速适当的加快,既是从实际的需求出发,又在风险总体有效控制的前提之下,并非是所谓的大水漫灌。

  2009年信贷的增速达到30%以上。当然在信贷增长过程期间,有的信贷方式,如按揭贷款,在今年以来的融资占比是很高的,同时也相对来说挤占实了体经济。

  因此对银行体系信贷应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其增长保持一个平稳的、适当的范围之内,结构趋向合理。

  除了信贷以外,当下还要加大力度推进非信贷社会融资,首先还是应该加大力度鼓励属于正常的、合规的非信贷融资需求。

  这里主要包括银行表外融资,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还包括债券股票融资以及资产证券化等等,我认为这些必须是具有针对性的向前推进。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融资环境改善的问题上,第一个要在信贷方面进一步挖掘银行的潜力,第二个是要加大非信贷融资力度,“双管齐下”来改善整个社会融资问题。

  未来随着整个环境的变化,相关政策的力度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整。如果说确实由于贸易摩擦在未来时间带来的负面压力更大,为了更好拓展需求,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的积极。

  其实2018年财政赤字有所减少,我觉得必要时应该可以恢复到3%,甚至再略高一些。通过财政发力来拉动整个经济体的需求。

  在外部环境压力非常大和不确定性陡然上升的情况下,市场出现一些观望,对于未来的风险偏好的降低,信心有所下降,这很正常。

  尤其是目前美国所推行的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当然首先应该是政府的资源,国家的财力来拉动经济、推动需求,也唯有如此,叠加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监管政策,来为未来的经济平稳运行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连平系交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