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业-> 装备->

2017 中国造船产业厚积薄发气如虹

来源:中国水运报 发布时间:2018-01-10 10:57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2017年最后一个月,中国造船喜事不断。12月5日,全球首艘智能商船iDolphin38800吨智能散货船“大智”轮正式交付使用,我国智能船舶建造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12月13日,8.5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石油气体运输船在长兴重工顺利交付;12月25日,21000TEU集装箱船也在长兴重工顺利出坞,国内最大集装箱船建造纪录再一次被刷新,中国造船业成功立足于超大型集装箱船国际“建造俱乐部”……

 

  2017年,对于船舶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全球造船业整体表现依旧低迷,市场需求仍不高,但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再次站稳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船企也在高端船舶市场上接连取得突破,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造船大国,并且正在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

  A、国之重器中国制造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一些原本只能从国外引进的“重器”,开始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引领。2017年,中国造船业不断寻找新突破,向高端市场进军,甚至进入之前从未涉足的领域,在大型集箱船、LNG船、邮轮、海工建造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签署了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备忘录协议(MOA)。根据协议,该邮轮将在中船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第一艘新船预计于2023年交付。日前,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宣布,力争在2021年底造出中国第一艘邮轮,目前邮轮基础设计工作已经开始。

  6月,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东中华”)击败日韩竞争者,与日本商船三井公司签订了4艘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的建造合同。该笔订单合同总价超过50亿元。

  6月,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总承包的挪威海上渔场项目——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交付,这是世界上首个现代化、全自动智能海上养殖渔场,它在研发、建造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海工行业的多项科研和施工空白,为海工行业提供了珍贵的技术资料和成功经验。中船重工不仅在第一台智能海上“渔场”上就实现了盈利,还在2017年4月份接到了客户的5台新增订单,总价约3亿美元。

  在8月最大规模的集装箱船订单争夺中,沪东中华和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击败韩国三大船厂,获得价值约96亿元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的9艘2.2万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

  10月底,沪东中华打破韩国垄断,首次接获2艘17.4万立方米超大型浮式存储及再气化装置(FSRU)订单。FSRU是将LNG运输船和再气化外输系统合二为一的复合船舶。此前,全球在运营的23艘FSRU全部由韩国三大船企建造。

  11月,被人称为“造岛神器”的“天鲲号”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天鲲号”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挖泥船。它功能强大,配置先进,不仅可以挖泥挖沙,50MPa强度的风化岩石、珊瑚礁挖起来都会很轻松。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全智能化,一个按键下去,就可以自动定位,自动挖泥作业。“天鲲号”有好多个系统首次应用:国内首次应用气动减震系统,减震器达到148个,这是目前世界上采用最多的,所有减震器的平面误差在±1毫米之内;首次采用三缆定位系统;首次实行柔性移动钢桩系统,钢桩还可以倒桩前行……“天鲲号”将中国的绞吸式挖泥船建造水平一下提高到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12月13日,外高桥造船为中船租赁建造的8.5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石油气体运输船“GASGEMINI”号在长兴重工顺利命名并交付。该船是外高桥造船目前为止建造过的世界最大、国内首艘超大型液化石油气体运输船(VLGC)舶。

  12月25日,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下属长兴重工建造的21000TEU集装箱船顺利出坞。该船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量身订造,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开发设计。这艘钢铁巨无霸是迄今为止国内在建主尺度最大、载箱量最大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标志着国内最大集装箱船建造纪录再一次被刷新,中国造船业又一次实现突破,成功立足于超大型集装箱船国际“建造俱乐部”。

  B、智能化大势所趋

  我国造船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国造船业正积极从低附加值市场转向豪华邮轮、LNG船和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造船市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为船舶工业提质增效创造机遇,推动船舶制造朝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智能船厂、机器人造船有望成为造船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日前举行的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发布了“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iDolphin38800吨智能船舶“大智号”及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制造智能化车间入选,这是智能制造领域学会社团组织授予的最高荣誉之一,代表着中国造船智能化水准。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iDolphin(智慧海豚型)38800吨智能示范船“大智号”于12月5日在上海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智能船舶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船上安装的智能集成平台是船舶的‘大脑’,部署全船的信息网络系统是船舶的‘神经’,船舶航行中对外部和自身的数据进行感知,并汇总给‘大脑’,使其对船舶状态了如指掌。”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海洋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邱伯华说,智能船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艘船与同等吨位的普通散货船相比,推进效率提高了3%,而相同航速日均油耗则降低了6%。

  中国船企还在无人船市场全面发力,12月6日,云洲公司联合中国船级社、珠海市政府和武汉理工大学推出了全球首艘无人化小型货船!这个无人化的货船被称为“筋斗云”,寓意“云”上航行,智能自主化运行。“筋斗云”规划为500吨级,船身长度为50米,采用电力推进,续航能力可达500海里。预计将在2018年底下水,预计将在2019年率先实现商业运营。

  随了智能船、无人船的研发,造船业智能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在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内业(船体)车间,机器人代替工人,不停地挥舞着灵巧的臂膀有序作业,各类焊接部材按照设定的程序被焊接在一起,机器人和焊接部材都能灵活调整,并顺着传输设备依次自动分类摆好……

  近年来,南通中远川崎积极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型,逐步投产型钢、条材、先行小组立和小组立焊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促使生产效率提高2-4倍。随着机器人在切割、焊接等船舶制造环节得到应用,船企的生产车间融合了更多高科技、智能化的新元素,开始体会到智能制造在提升造船效率、造船精度等方面的优势。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制造多功能舱室焊接机器人,也已正式“上岗”焊接造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船舶制造多功能舱室焊接机器人“上岗”后,我国船舶的分段制造能力接近日韩先进船舶企业水平,车间能耗降低10.8%,设备有效利用率提高30%。到2018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将建设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在2020年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实现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全覆盖。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智能制造将促使造船业“脱胎换骨”。

  C、资源整合加速推进

  总体看,2017年将是我国船舶行业的关键一年,资源整合将是中国造船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一招。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何代欣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当前造船行业整体经营不佳的情况下,兼并重组仍是当前最好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整个产业整体布局。

  根据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将进一步推进船舶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国内船舶企业做大做强,未来多个部委将联合推出促进船舶企业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

  南北船是否重组无疑是今年造船业最受关注的事件。今年9月中船集团旗下两家A股公司同时停牌,加上中国重工宣布停牌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让南北船重组的猜测再度升温。两船出身同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两船都已成为资产过千亿、拥有大批子公司、科研院所的大型集团。目前,两船各拥有3家上市公司:中船重工旗下包括中国重工、中船动力、中电广通;中船工业旗下拥有中国船舶、中船防务、中船科技。

  业内人士分析,南船、北船20世纪90年代因为竞争而分开,当时,中国的船舶业只占世界份额5%左右,而现在已经占到世界份额的逾30%,为世界第一。我们的竞争对手变了,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在这个时候,作为央企领军者,更需强强联手,形成合力,瞄准国际上的强手。

  但也有专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央企重组要求比过去更高,重组过程将困难重重。”集团总部整合难、上市公司重组整合难、业务整合难、安置富余员工难、文化融合难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央企重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需要3到5年之后,企业才能实现各个层面的融合。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营企业之间在兼并重组如何融合的问题上更是有许多要解决的难题,首先观念上很难达成一致,兼并过程中结构如何调整?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分配?企业人员怎么安置?生产怎么处置?这些都是双方内部的博弈。

  对于造船行业如何切除兼并重组“顽疾”?何代欣提出发挥市场机制+激活民间投资,经济转型必然要淘汰落后产能,没有只增加不削减的行业,淘汰产能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未来的路。一些船厂已经开始通过转型、转业谋划新出路。比如尝试运营码头,并将主业造船部分向做配套转变,同时寻找调研有市场前景的配套项目等。

  在把握市场机遇的同时,中国船企还要注重加强合作、实现共赢。通过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业务协同”模式,推进船舶、航运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