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业-> 装备->

迈向制造产业强国 中国的机遇在哪?院士们这样说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9-09-26 12:56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制造业是近日的一大“热词”。

  根据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经过70年发展,我国已经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不过,随着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中国制造也面临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近日开幕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恰逢其时,9月21日召开的制造强国专家论坛和集成电路高峰论坛上,与会的各行业专家学者纷纷为我国制造业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副主任魏建国认为,从全球制造业的产业格局演变以及科技中心转移趋势来看,当前是中国迈向全球制造强国的最好时期。此时,中国也正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制造业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着力点。

  魏建国认为,走向制造强国,中国要走好三步棋:第一步棋要增强产业技术能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第二步棋要依托城市群建设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布局,第三步棋要发挥现科技创新优势,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制造强国结合起来,构建数字经济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工业基础:着力解决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结合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学东是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工程科技专家,同时也承担着面向2035中国制造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当中一个重要课题“工业基础再造课题”组组长。

  陈学东认为,我国在工业基础包括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关键的基础材料、新兴的基础材料方面短板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大型盾构机刀盘主轴承、齿轮箱密封直径超大、工况复杂尚未解决;比如工业机器人用控制器、减速机、专用伺服电机,国外企业在中国伺服市场份额约80%,其中日本约占40%。

  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顶层设计,工业基础研究重视不足,产业链发展不协调,整机、系统、成套设备与工业基础发展相脱节。此外,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不够,科技与经济融合不足,“死亡之谷”现象突出。

  陈学东表示,出现“死亡之谷”,基础研究成果就会胎死腹中,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就出现了。要着力解决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结合问题。

  陈学东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像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还是太少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陈学东建议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是继续发挥高校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转制院所作用,组建综合性国家工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解决底层基础共性技术。三是强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制造业创新中心功能定位,使之成为工业基础关键共性技术的重要供给者。四是依托大型企业,组建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究院,解决重大装备短板问题。

  汽车产业:动力电动化、能源低碳化、整车智能化

  制造业的主体和核心是汽车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从新能源汽车角度谈论了中国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欧阳明高介绍,自从2009年我国确立新能源汽车推广战略,十年时间从无到有,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50万辆,明年要达到500万辆。“这一次我们是在全球率先大规模导入高科技民用大宗消费品,我们的技术95%以上,除了芯片,都是自主的。”

  欧阳明高也介绍了在新能源汽车更大范围推广中所面临的安全焦虑、里程焦虑、充电焦虑、寿命与材料回收焦虑、成本焦虑。不过,他认为,未来新能源电池价格只要下降到每度电100美元就可以解决平价问题,“我们的磷酸铁锂电池已经接近这个价格水平。”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协会预测,到2035年,全球50%新车将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亿辆左右。欧阳明高介绍,经过新能源和自动化双向发展,届时将会进入新能源智能化电动车新阶段。“预计2025年是技术和性价比等全方位突破的关键转折点,2035是初步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节点。2035年将基本全面实现汽车动力电动化、能源低碳化、整车智能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具有优势。欧阳明高表示:“经过近20年的积累,中国电动汽车换道先行引领环球,同时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也都走在世界前列。2020-2035年将是新能源电动汽车革命、可再生能源革命和人工智能革命突飞猛进、协同发展、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在这三个技术层面,中国已经具备优势,将爆发出巨大力量,不仅支撑中国汽车强国梦的实现,而且具有全方位带动引领作用,助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航空航天:三方面推动太空产业发展

  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符志民阐述了中国制造发展“太空经济”必要性。

  据美国航天基金会统计,2012-2017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从2857亿美元增至3835亿美元,增长率年均34.2%。2016年,我国航天器制造R&D经费仍低于全球主要航天国家航天经费支出平均水平,美国、俄罗斯的航天预算占GDP比例达0.2%以上。

  符志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要推动太空产业的发展,一个是加强政府投入,二是大力推动航天商业化,三是军民融合。

  集成电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配套基础

  欧阳明高院士说新能源汽车“除了芯片,都实现自主”,可见作为工业基础中的基础的芯片的自主化仍十分任重道远。

  国家大基金总裁丁文武出席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分享了“关于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思考”。他表示,中国应该打造一个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配套基础。

  丁文武表示,还要打造一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体系。每个环节要与用户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尤其是国产装备、材料这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主可控。

  集成电路产业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丁文武介绍,自2014年颁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来,全国各地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热情高涨,建生产线、芯片设计公司、封测线,发展装备和材料,确实对中国芯片产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政策支持和业界努力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

  丁文武坦言,虽然近几年发展不错,但与国际相比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在目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地加强创新,提高能力,掌握主动权,实现自主可控。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业界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大力支持。“现在全国对芯片产业的发展都非常关注,从不知道芯片是什么东西,到知道芯片非常重要。这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据了解,现在集成电路产业链的联动机制越来越好,无论是提供备胎,还是直接供货产品。

  丁文武表示:“以前连(用户单位的)门都进不去,做出来的产品试用的机会都没有,目前的形势下得到了很大改观。用户单位会跟芯片企业对接,共同研讨方案。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实现了企业对国产芯片的支持。”

  芯片行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尤其是生产线建设投资太大,比如一条14nm产线需要100亿美金左右,一条Flash和DRAM的生产线投资都要超过100亿美金。尽管丁文武表示各类资金要清晰认识到芯片产业的重要性,希望资金加强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投资,但他也呼吁:地方政府要理性发展,资金要理性投资。

  丁文武表示:“2014年以来,我们看到一些现状,由于热情太高,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非发达地区,都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这本身是好事,但是可能也造成一些无序的发展,可能产生一些重复性的、特别是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呼吁大家理性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做好统筹规划。”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