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业-> 装备->

媒体智库助力制造业国际化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产业的高光时刻

来源:21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0-01-02 10:50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这套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国际化,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提升国际经济治理话语权。

  一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0%,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与话语权尚待加强。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主导新的国际规则制定权,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动实施全面开放政策,逐步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接轨,创造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此外,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逐渐成为对外投资大国,净资本输出国。中国企业需要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走出去。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强力引擎。五年多来,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一起,在港口、铁路、公路、电力、航空、通信等领域展开大量合作,大幅提升了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得以加强,很多国家有了发展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基础。这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崛起不必然等于中国制造业国际化。首先,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要是代工企业,两头在外,存在于西方的商业网络体系;其次,大部分中国企业优先满足国内市场不断规模扩张的需求,缺乏走向国际的动力和能力;其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处于中低端领域,主要依赖性价比优势。但在新经济领域,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同步发展,在诸多领域拥有优势,比如无人机(大疆),视频应用(抖音),以及5G与人工智能、电池等。

  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一大批企业在各个领域向高端制造业进军,正在逐步打破西方跨国公司的垄断;中国中低端制造业也开始投资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应当说,不同层次的中国企业都有强烈地走向国际市场的打算,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通过全球化实现最大效益。这股潮流的存在,就产生了企业希望国家建立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的需求。此外,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都要求加快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

  二

  在这种背景下,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成立“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研究中心”,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情况以及如何更好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为健全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我们以广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区内的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该区域是全球制造业集中,也是拥有中国国际化企业最多的地区,具有高度的外向型以及多层次的特点。我们的研究课题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计划对100-20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20家左右的企业进行实地访谈,深入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意愿、挑战,国际化经验等,包括组织管理、人才、技术、融资、市场环境等等。我们的调研已经获得广东省工信厅、商务厅等多个政府部门的支持。这部分调研主要是获取中国企业国际化经验,以及对政府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提供政策与服务的诉求。

  比如如何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放宽境外投资限制,简化境外投资管理程序等;比如清理取消束缚对外投资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让企业放开手脚闯世界;比如完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和产业指引,推动中资金融机构海外网点建设,加强对境外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境外企业属地化经营,促进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常态化制度化等等。

  我们课题的第二部分则是响应广东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制造强省建设和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强核工程”, “立柱工程”、“强链工程”、 “优化布局工程”、“品质工程”、 “培土工程”等六大工程,对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和采访,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企业国际化能力建设与对外投资情况等,展现广东省制造业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行动和成就。并通过《制造业的高光时刻》系列报道,以融媒体报道的方式,通过电视新闻和短视频、文字等报道方式,全网推送,以相关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制造业提高国际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

  在我们初步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中国企业适应国际化的能力较为不足,这主要是中国营商环境与国际市场的差距造成的。也就是说,除了是否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是否能够在海外建立服务体系这两条硬性条件之外,中国企业在治理上短板需要改善。

  首先,在中国过去的市场环境中,一些民营企业对规则、法律以及社会责任重视不足。这种企业文化走出去很难适应国际上市场化与法治化的环境。因此,当前政府通过改革创造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规范中国企业的行为。尽管当前合规性要求可能对它们产生一些短暂的冲击,但长期而言,有利于它们提高基于公平竞争的竞争能力,为走出去打下基础。

  其次,一些中国民营企业不重视管理和知识。部分民营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流程,主要靠企业家自己灵活决策。但在对外投资时,需要依赖职业经理人,尤其是本地人,那么,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就无法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近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治理结构合理、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推动质量、品牌、财务、营销等精细化管理。

  企业走出去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比如法律人才、金融人才、公关人才、咨询人才等,但一些民企在国内一般不倚重这些专业人才。部分事务靠关系以及企业领导的直接出面解决。在国际市场,分工高度专业化,没有潜规则,而是强调专业人才的能力。在《意见》中也提出了要重视发挥公司律师和法律顾问作用。

  其三,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商业结网,大家团结互助,信息共享,适当借鉴日韩企业走向国际时的抱团发展经验。日本与韩国企业之所以能够抱团发展,是因为它们都在同样的国内规则之下透明运行,而它们各自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流程也是高度相似,因此,更容易相互了解与合作。中国企业之间需要加强信用文化,减少零和博弈,营造良性的商业文化,形成凝聚力,相互帮助与共同发展,以利于不断国际化。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