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业-> 生物->

发展生物可降解产业解决“白色污染”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20-05-25 12:36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以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代表的“白色污染”,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提出的建议是《关于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

  郑月明举例称,中国市场对生物可降解材料有着实际需求,比如当前垃圾分类中的厨余垃圾“裸投”带来的卫生及异味等问题,就可以通过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解决,其降解性能可以满足末端处理的需求。

  在郑月明看来,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在特定的工业堆肥环境下,通过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生态环境不会形成压力,是解决“白色污染”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中国生物可降解材料需求巨大

  随着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生物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快速增长。

  有关数据表明,2019年国内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约为52万吨,同比增长15.6%,到2021年生物降解塑料产能有望实现翻番。以业务量最大、最为人熟知的聚乳酸(PLA)为例,2019年以来,聚乳酸(PLA)关键原料丙交酯合成技术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部分企业实现中试运行。

  据了解,目前国内市场上主流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虽已有中试技术或工业化装置,但产品质量与欧美企业还有一定差距;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如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及聚羟基烷酸酯(PHA)等,离工业化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郑月明认为,除了技术外,还有政策推动力度和成本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其应用。一方面,现阶段国内推行“禁塑”政策的省份还比较少。查阅官方公布的消息,到2019年底全国只有吉林省、海南省、河南省和安徽省部分市县发布了“禁塑”政策,全国而言比例仍然不高。

  另一方面,与传统塑料相比,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受成本影响国内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广难度较大,虽潜在需求巨大,但表观消费量仍然较小,加上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产品性能也没有传统塑料覆盖的范围广,限制了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推广应用。

  随着中国快递物流包装产业的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替代需求空间巨大,按替代趋势预估,欧洲潜在需求超过2700万吨/年,中国潜在需求超过1800万吨/年。

  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通过对塑料袋征税、自愿协议、全面禁令等方式,减少塑料制品的过度生产和使用。

  中国也先后出台了相应的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的政策和指导意见。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出台积极应对塑料污染,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

  2020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该法提出,国家鼓励和引导减少使用、积极回收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郑月明认为,要达到预期目标,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和产业的支持力度。

  对于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郑月明提出了以下几项建议:

  一是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合成、改性和回收处理等技术攻关,支持建设工业示范装置。建议以专项扶持资金、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像支持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一样,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阶段性补贴。

  二是加大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包装领域推广应用力度,对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消费者征收附加消费税。

  三是鉴于生物可降解材料投资强度大,建议加大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力度,支持行业领先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民营企业应强化底线思维危中寻机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民营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在抗疫情、稳就业、保民生、捐款物等方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展现了担当和韧性。

  郑月明表示,虽然疫情带来的影响还将持续,民营企业在强化底线思维的同时,还应当坚定信心,求实进取,勇于创新,危中寻机,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郑月明认为,民营企业首先要坚定信心。我们应当看到,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正不断优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科技、财税、投资、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惠企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应对疫情挑战,加快复工复产。

  其次,民营企业要求实进取。疫情冲击迫使许多民营企业重新思考宏观战略发展问题,重新审视市场和自身定位,并在微观层面更加关注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下,民营企业唯有在技术、产品、客户服务等领域精耕细作,不断突破,才能渡过难关,迎来长足发展。同时,民企与国企、民企与民企之间也应当加强沟通与合作,整合资源,抱团取暖,为稳定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力。

  另外,民营企业要勇于创新。疫情影响倒逼一批民营企业主动求变,比如疫情期间兴起的“总裁直播带货”,就是一些企业积极创新另谋“出路”的体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驱动力,面对疫情,民营企业除了要在技术、产品、服务上推陈出新,还要在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要危中寻机。郑月明表示,危机中既有“危”也有“机”,克服了危即是机。民营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灵活的体制特点,紧抓数字经济、产业链重构等机遇,快速行动,主动融入,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