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法规-> 法规要闻->

民事立法70年:从主要涉及婚姻到成为百科全书

来源: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0-05-25 10:17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有人说,正在接受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草案,将规范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离不开这部法典。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现在民法方面的实践已经不是从出生开始,也不是以离世结束。民法典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该章第十六条还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与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就是说,人之离世,遗产完成了继承,但民事权利仍未结束。如果是一个作家,其相关著作权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得到保护,会产生收益。

  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部共7编、1260条的“百科全书”正向人们走来。民法典草案审议通过之后,过去人们熟悉的一些民事单行法律,如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等,都将被废止,经过修订后编入这部法典里。

  从主要涉及婚姻到包罗万象

  很多人不会想到,新中国的民事立法和审判实践是从婚姻关系开始的。在此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法院受理的案件只有民事和刑事两种,其中民事案件包括婚姻、继承、劳资、土地、房屋、工商、债务、赔偿等8种类型。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在当时,婚姻方面的民事诉讼占到了整个民事诉讼的很大部分。数据表明,到1951年底,全国法院审结的民事案件中,婚姻方面的案件占到了45.38%,共审结婚姻案件45.83万件,其中离婚案件38.27万件,占婚姻案件的83.51%。

  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事案件数量很少。1957年至1978年间,全国法院系统共审结民事案件846.1万件,年均38.46万件。案件涉及的范围也很窄,主要集中在婚姻、继承、房屋、赔偿等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民事案件出现“井喷”现象,民事案件逐年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统计年鉴,2018年,全国法院在民事诉讼方面共收案约1245万件,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占到了前三位。

  从民法通则到百科全书

  民事案件的增加和多样化,正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市场经济的活跃,必然会产生纠纷;以人为主基本理念的深入,也会促使人们高度关注自身权益。产生了纠纷,就要有法律体系加以规范。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其中强调: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正是历史进步的体现,也是将来民事立法方面遵循的方向。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典,民法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了关于民法典草案的说明: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在民事立法方面,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制定于1986年的民法通则。这部法律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许多法律工作者耳熟能详的通则共9章、156条,现在看起来只是比较原则的规定,但这构成了改革开放之后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基础。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决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第一步是民法总则制定,以民法通则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有关民事法律的实践经验,提炼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则,形成民法总则草案。2017年,民法总则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完成了民法典编纂工作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制定民法典,民法总则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纂民法典,就是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王晨说。

  以“人”为中心的法典

  “法典”中的一个“典”字让人们充满了敬畏。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典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以“典”命名的法律。

  这中间最关键的是“以人为主”,以人民为中心:让民法典更好地保护人民权益。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在民事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侵权现象,比如层出不穷的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编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类,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民法典中,“平等”与“保护”是贯穿始终的立法精神。比如强化对胎儿利益的保护,降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宣示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规定成年监护制度,增设专章规定居住权,以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等。

  此外,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民法典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人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这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更蕴含着对人民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护。

  还有,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侵害个人信息现象,民法典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还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了保护范围。

  参与民法典起草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按照民法典的规则、要求去生活,它会使你安全、快乐,让你有机会创造财富。这句话意义深远。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