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业-> 轻工->

重视食品供应安全 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来源:21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9-09-02 12:23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最近一个时期,猪肉价格连番上涨,随着秋季与开学季到来,猪肉消费将进入旺季。商务部日前表示,将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供应。

  根据商务部发言人的说法,当前国内猪肉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商务部除会同有关部门增加肉类市场供应,还将指导产销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促进区域间产销衔接,畅通肉类供应渠道。此外,还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继续鼓励扩大猪肉进口。

  自去年爆发非洲猪瘟以来,生猪死亡率上升。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的400个县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达到5.9%,超过5%的预警线。随后降幅逐月扩大,今年6月份同比降幅达26.7%。考虑到从母猪怀孕、仔猪出生,到育肥猪出栏需约10个月,因此,猪肉供需关系紧张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猪肉在短时间内快速涨价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而是周期性现象,一般称为“蛛网效应”,供给少了价格上涨刺激更多养殖,然后导致供给过多引发价格下跌,陷入周期性的涨跌。如果我们考察2008年至今的生猪价格,就会发现在涨跌之间,均价比较稳定,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猪肉均价并未上涨多少,而同期住房、工资等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涨价。再考虑到一些传染病因素,养猪是一个风险行业。比如去年初,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不足11元/公斤, 行业实际头均亏损达100元左右,普遍步入亏损。

  在每一年当中,猪肉价格起伏也呈现波段性,一年只有两个高点,一个是1-2月左右(春节),一个是8-9月(中秋),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高点位置。相信过后猪肉价格上涨的趋势会遭到市场规律的抑制。

  此次供应紧张有一些特殊背景。2015年4月至今,在环保去产能的背景下,大量散户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提高行业集中度,发展规模化养殖可以有效的避免“蛛网效应”。这在环保去产能过程中猪肉供给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可以看出来。但是,当猪瘟发生后,一部分养殖企业损失惨重,能繁母猪存栏下降较多,在疫情比较严重的背景下,其迅速恢复生产的能力受到制约,被迫退出的散户也没有进场,因此,“蛛网效应”的消失也意味着当突然短缺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刺激供给。

  这显示出,如果过于强调集中规模化养殖,存在一定的风险,应该考虑给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型养殖场或散户参与养殖的空间。尤其是大量城镇、乡村应该优先本地化供给,大型城市则由规模化养殖企业供给。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生猪养殖的分布比较集中于某些特定省份,更增加了可能的疫病风险带来的挑战。

  当前,猪肉价格过快上涨以及上涨较多,还有投机性因素推波助澜。因为每年中秋节、国庆节前后都是一年猪肉价格的高点,今年又因为猪瘟导致供给减少,所以,这两个因素使得屠宰厂倾向于在消费旺季来临前短时间内将价格拉高,然后出售低价时购进的冷冻肉库存,实现利润最大化。与此同时,一些养殖企业也有惜售心态,造成前期供给因“人为因素”减少,拉升了价格。

  为了破解这些投机因素造成的影响,政府应该在9月份开始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供给。因此,猪肉价格应该不会出现失控现象,能够有效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此外,随着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消费量的缩减,市场供需也会有效制约猪肉价格。事实上,当非洲猪瘟大规模爆发时,中央政府应该安排加大养鸡规模,向市场提供更多替代品,防止猪肉价格上涨后引发肉类产品全面上扬。

  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必须重视食品供应安全,这是一个战略性的任务。中国正处于饮食消费不断升级,形成规模性需求,不过,粮食种植周期、肉类动物养殖周期较长,虽然进口能够弥补一些供给,但是,全球生产也容易受气候、疫情、价格影响,很多主要品种的剩余产量很难完全短时间弥补我们所有缺口。因此,政府应该将供给安全置于更重要的位置,组建跨部门机构,并对每年的生产与供应链安全进行调查,制定应急政策,提高保障能力。目前看,在非洲猪瘟发生期间,在科学应对疫情,扑杀补贴机制, 强化生猪复养、跨机构跨地区合作等问题上,有很多努力的空间,亟需提升治理能力。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