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数据-> 地方数据->

黄河首曲生态调查报告:亚洲第一天然牧场因人而衰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高建婷 发布时间:2010-08-05 06:13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本报记者 王鹏 发自甘肃

  从黄河首曲生态的第一次大型科考到基本结论的得出,整整经历了两个年头,相对于黄河的历史,两年的时间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对于黄河流域、尤其是玛曲的牧民来说,这一时间已显漫长。

  玛曲,藏语黄河的意思。黄河首曲涉及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主体位于甘肃省境内的玛曲县。

  玛曲湿地和若尔盖湿地一起构成青藏高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海拔35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也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湿地,在维护黄河整个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黄河之肾、生物基因库和文明的发源地。

  湿地破碎化和草原沙化成了玛曲最严重的生态问题。科考队基本结论得出,人为因素为这次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生态今非昔比

  2010年7月30日,又是格桑花开的季节,黑色的牦牛、白色的羊群、潺潺的流水、一望无际的青草,和勤劳的牧民组成了草原上最美的画面。

  26岁的奇让既没有骑马也没有骑摩托车,一个人在阿万仓乡镇的泥土街上来回晃悠。一匹匹骏马驮着牧民往东南方驶去。今天在玛曲最丰美的阿万仓草原上,有一场赛马比赛。

  奇让在等待熟人将他带到比赛场去。他家里也有摩托车,也有马,但是都被家人骑走了。奇让家有四口人,是牧民中人数最少的家庭了。去年家里卖掉了400多只羊,得到458000元,然后买了新摩托、建了新房。

  “今年雨水多,草好!”奇让眉飞色舞。他是一个乐观的牧民,近些年阿万仓草场退化,牧民被逼采取措施,奇让和他周围的三家人去年卖掉了500多只羊,今年的草场稍有好转,他在盘算着明年就可以买一辆越野车了。目前,他家里还剩下100多头牛、200多只羊。

  玛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县,人口3.7万。自汉代以来,玛曲草原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著称。传说中的藏王格萨尔被流放到玛曲之后,凭借草原的丰美,迅速崛起,最终打败强敌。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气候的变化,这一“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今不如昔。

  湿地退化、草场沙化,牧民被迫减少牛羊的事情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2008年8月整整一个月,玛曲草原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生态”科学考察,总共有34人参加了这次科考,除了主体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之外,还有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参与,带队的是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书记徐先英博士。

  “玛曲大草原的退化因素和治理方案,要经过严密的科学考察和论证才能得出结论,我们打算把能够到达的草原都去跑一遍。”徐先英说。全队分四个组,从植被、土壤、地质、遥感四个方面来作调查工作。

  8月14日中午时分,即使有县畜牧局干事才让做向导,遥感组和土壤组的队员以及本报记者一行还是迷路了,经过询问,两队人马“闯”入了曼日玛乡纳木措家的草场—据说这片草场上既有干涸的湿地,也有一片成型的沙丘。

  纳木措的母亲从黑色的牛毛帐篷里出来,坐在草地上向远处观望,她要休息一阵。天空蔚蓝,思绪迭起—她美丽的女儿正在寻找如意郎君。

  她的左前方,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湿地,这是乔科曼日玛湿地的最北边,近年的雨水少,她们家牧场范围的这一块湿地已经干涸,留下了无数半平方米大小的土墩,往年常见的黑颈鹤只能在湿地更深处见到了。土墩上长满了鹅冠草—草原上最优质的牧草,象征着草原剩下的丰美。

  一头庞大的牦牛卧在鹅冠草中。它已经很老了,被遗弃,只能等待死亡的来临。有人经过,老牛挣扎着站起来,却不能迈动半步,就在它起身的一瞬间,从它黑色的皮毛上腾起几千只牛虻,青烟一般的升起,而当它再次匍匐下来的时候,这股青烟再次附着在它的身上。这位中年藏族妇女盯着牦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湿地、草原、牛羊、牧民是草原上的生物链。她小时候,大人是不容许她们进入湿地的—经常有牛羊掉进去淹死,有时候也有人。并且那时候的鹅冠草等优质的牧草到处可见,高度能达到70厘米。

  而现在,一切都成了昨日梦想。家周围的湿地不再限制孩子去玩,因为那里的土硬到让脚生疼的地步。而草场上的最好的草最高也就20多厘米,甚至在她们家帐篷周围,几乎成了无草的黑土滩,那里,每2500平方米分布着960多个老鼠洞。

  在纳木措母亲的右前方,是一座近百米高的山包。大约在30年前,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山包上就有了沙的踪迹。只是那时候的沙包只有现在的一半大小。而她的爷爷告诉她,在他的时代,这个山头上还没有沙。

  “水位下降到什么位置,沙子就会跟随到那个位置,湿地的水是阻止沙化最强有力的武器。”地学沙漠化组组长唐进年说,“这里的水位下降了,沙子很快就会下来!”

  而在沙化严重的地方,沙丘已经覆盖了草场,并且在迅速吞噬新的草场。

  终年以放牧为生的纳木措母亲不能完全理解唐进年说的话,但是她深知,羊对草原的破坏也很大。当地的羊种为欧拉羊,喜欢刨食草根,三只欧拉羊的食草量能赶上一头大型的牦牛。

  人为因素比想象大

  2007年,羊肉价格猛涨,纳木措的母亲经过一番思量,最终将所拥有的400多只羊全部卖了出去。

  虽然没有了羊群,剩下的400多头牛完全能够支撑纳木措家一年的支出,一年几万块钱的收入还不成什么问题。据玛曲县畜牧林业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近年,玛曲县牧民的家庭收入平均能达到10万元人民币。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牧民都和纳木措家一样,会将大量超载的牲畜卖掉。牧民还在坚持着:牛羊的多少,就是财富的多少!牛羊肉价格一直在上涨,牧民开始观望,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交易。

  “地区经济的发展让牧民对牛羊交易的传统认识(原先,牲口自由繁殖,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宰割食肉和使用皮毛,而一般不进行交易)发生了改变。”玛曲县法改委以工代征办副主任梁文国说。在财富的吸引之下,草原上的牛羊似乎一夜之间多了起来。

  “牛羊养得多了,每一年就可以将老的卖掉,而小的足够继续繁殖。”小个子的奇让说起这事总会很兴奋,牛羊的“多”成了关键问题。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