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数据-> 数据要闻->

CPI破2并不意味着滞胀来临 增速不低,通胀也很温和

来源:大众网 发布时间:2018-08-22 09:45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总体上,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近7%的增速,而通胀水平则不到3%,增速不低,通胀也很温和,与真正的“滞胀”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CPI破2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CPI加速回升至2.3%,创2014年7月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PPI降幅进一步收窄到-4.9%。2月份CPI再度回到“2”区间,令市场开始由对通缩的担心转向对通胀的关注,进而忧虑可能会出现滞胀。毕竟,降幅收窄的PPI仍处于负值区间,而最新工业生产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工业增速降至5.4%,创2008年11月以来最低,复苏并不牢稳。这厢物价指数走高,那厢企业生产增长依旧乏力,“滞胀”的影子若隐若现。

  “滞胀”是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就是说,在物价上涨难以抑制的同时,经济增长却停滞不前。今年1月CPI为1.8%,2月又加速到2.3%,可谓涨势凶猛。而去年全年也就8月CPI涨幅曾达到2%,其余各月均在2%以下。当然,今年以来通胀数据连连超出市场预期,主要还是和寒冷天气和春节假期季节性因素有关。实际上,剔除食品和能源项,2月份核心CPI仅为1.3%,是近一年来的最低值。随着季节性因素消退,再加上非食品价格一直稳定在低位,即便近期CPI从相对高位回落难,但未来持续走高的可能性也不大。

  相比CPI回升,PPI连续两个月环比、同比降幅双收窄,复苏的意味似乎更浓。不过,PPI数据回暖,很大程度上并非因需求改善所致,而是依仗了国际油价和其他大宗商品2月上旬触底之后出现的反弹,也和货币宽松环境以及财政刺激预期下的金融投机有关。反弹能否持续,国内工业需求回升的力度是否真的在加大还要进一步观察。毕竟,从2月工业数据来看,那些主要产能过剩行业大多仍低迷不振。总体来说,通缩风险并无实质减轻。而在经济结构性矛盾依旧的情况下,仍处在通缩区间的PPI,谈趋势性反转更为时尚早。

  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指数出现回升,一个更重要的背景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较为宽松的货币投放。尤其刚刚过去的1月份新增信贷2.5万亿元可谓天量,因为过去三年同期1月均值也就1.3万亿元。另外,1月份的M2增速达到14%,M1增速更是接近20%,而同期GDP增速不到7%,这说明货币超发。此前说过,在经济潜在增速下行的背景下,若超发的货币远超实际经济增长需要,意味着通胀上升和汇率贬值风险增加,有可能带来局部资产泡沫,甚至引发滞胀。这也正是近来人们愈发担心出现滞胀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央行给出的数据表明,1月新增信贷狂飙在2月并没有延续。2月人民币新增贷款7266亿元,不足上月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802亿元,也远低于1月份的增量;截至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3%,则接近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目标值。2月信贷与社会融资增速回归平稳,表明1月份贷款暴增的不可持续,也令由此引发的强刺激预期有所降温。央行并且发声,已经注意到目前通胀的恢复和楼市泡沫的形成,显然今后货币政策的出牌会更为谨慎。由于不会出现强刺激货币政策,对CPI的持续抬升作用相对有限。

  综合来看,虽然目前物价预期有所回升,但担忧滞胀风险尚无必要,防通缩仍要放在首位。总体上,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近7%的增速,而通胀水平则不到3%,增速不低,通胀也很温和,与真正的“滞胀”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虽然,M2增速明显,货币稳健偏宽松,大宗商品、石油的价格出现反弹,都会推动CPI上升,甚至成为滞胀的诱因,但却未必一定会形成滞胀。因为这些因素并非都不可变,推动通胀压力持续上行的可能性就更小。一方面,通胀底部的抬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另一方面,在经济出现实质性好转前,需求不振将始终对通胀构成制约。说到底,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而是“过多的商品找不到足够的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的高价格是极难传导到下游产品的,所以,“胀”的趋势不可持续,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低位,非食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就是明证。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