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数据-> 传媒数据->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仅增0.06%的背后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18-10-12 12:49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北京10月12日讯 (记者刘园香 魏金金)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权威数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与之前几年相比,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增速虽然仍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但占GDP的比重仅比前一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这距离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理论值,即占GDP的比重达到5%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

  最新数据中透露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哪些现状和问题?下一步如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为我们解答其中的疑惑。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此前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显示,2005-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高6.3个百分点。而这次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以及比同期GDP名义增速均低于平均值。这是否说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放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制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邵希炜

  陈少峰:这个现象要全面看待。

  一方面,当前,随着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且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包括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广电、部分工艺美术产业等在内的传统文化产业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受到强烈冲击,增速下滑较多。

  所以这样一平摊下来,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增速并不大,但这种统计结果其实反映了现在文化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所以增速放缓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魏鹏举:从国家统计局连续10多年发布的数据来看,进入“十三五”以来,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增速相对放缓,从此前平均增速超20%,降至这几年的12%左右(2014年12.1%,2015年为11%,2016年为13%,2017年12.8%,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注),这主要与我国宏观经济转型有关。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传统工业制造业的增速明显放缓,由此也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整体增速。

  

 

  制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邵希炜

  从2016年、2017年两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额的增长情况来看,生产类的行业(按最新行业类别为“文化制造业”,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注)普遍增速偏低,2016年为7.6%,2017年生产类也都很不景气(为1.7%,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注),我觉得这是受宏观经济转型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导致的。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本身也在进行着自身的结构性转型,比如说生产大类的这类文化及相关产业,以及广电,新闻出版等这些行业,增速也相对较慢;而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与新技术相关的行业,其发展增速非常快,2016年、2017年两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平均增速超过30%。此外,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都有比较高的增速,所以即便近2/3的行业增长不景气,文化产业整体上还是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两年来,这些和新技术、消费相关的产业发展迅猛,从而带动了行业整体相对高速的发展,但由于我们还处于结构性的调整阶段,所以整体增速不如之前。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然而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这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理论值,即占GDP的比重达到5%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

  魏鹏举:从理论值上来看,可能是困难的,但是也要看具体情况。国家也在不断调整每个阶段的发展理念,因此在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我们对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认识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支柱产业”如果从高速度的角度来说,主要还是按照GDP的标准来衡量,而从高质量的发展角度,我们要从其创新内涵发展,对相关产业的整体带动作用,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综合效应来进行衡量。

  如果从高质量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也可以将当前的文化产业视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在目前的形势下,您认为我国应该如何推动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

  陈少峰:我认为,要从三个角度发力:

  一是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一方面,要重视互联网新媒体和衍生品的开发。当前我国新媒体蓬勃发展,新媒体的垂直化、多元化经营是未来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一个方向。如现在很多微信公众号除了有广告收入,都在借助互联网,发力“文化+电商”,但是很多并未纳入统计范围。另一方面,视频网站、网红经济等方兴未艾,未来与互联网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很有潜力。

  二是做好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当前尽管旅游人次众多,市场庞大,可多年来很多旅游项目最后都做成了房地产项目或者做成很简单的主题公园,文化体验也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验性强、消费类型多、文化参与度高的旅游还没真正开展。开发文旅IP、发力体验旅游,形成相关产业链,通过文化内涵高的旅游和消费来带动投资,这在未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三是围绕城市文化建设,构建城市自己的文化产业。现在很多城市的旅游产品、文创产品,没有任何IP支撑,买来送人也没有品牌和特色。只有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自己城市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做成一个有IP的“城市文化体验中心+城市文化IP产业链”,这每个城市都可以做,未来将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魏鹏举:实现支柱产业目标,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所谓“现代”很重要的体现是要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加强与最新的技术相结合,这也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比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部分,目前是文化产业增长最快的部分,也是最具备活力竞争的部分,比如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近年来,这些行业发展得非常快,有些领域已经超过美国。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要与改革开放密切结合在一起,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文化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在经过前一轮改革之后,发展初见成效,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有企业活力如何进一步激发,如何保障民营文化企业在今后有更好、更稳定的发展环境,如何保障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积极性等。

  三是要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发挥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在中外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包括加快构建更健康的文化金融体系,这都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措施和基础性工程。

  四是要加快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相关产业的的融合发展,让“文化+”效应最大程度得发挥出来,我想这也是作为支柱产业的题中之意吧。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