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数据-> 分析解读->

经济学家解读:不设GDP增长目标,释放哪些信号?

来源:新华思客 发布时间:2020-05-27 09:03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中国经济发展年度目标怎么定,是历届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而今年是自2002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没有设定GDP增速具体目标,应该怎么看?面对困难,如何兜底民生?“疫”后经济恢复,重点放在哪些方面?思客第一时间专访魏建国、张军、张燕生、张明等多位经济学家,进行深度解读。

  1

  没有设定GDP增速具体目标,应该怎么看?

  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不设具体的GDP增长目标,我们就能更好地聚焦民生,确保整体国民经济计划稳中求进,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设立具体目标后,干部们可能把思想都集中在GDP目标上,更多地考虑自己能否完成目标。而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只有把“稳”,尤其是“稳就业”“保民生”做好,做到稳中有进以后,整体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才会比以前更好。

  没有GDP目标不等于不要改革开放,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实现高质量发展。恰恰相反,不设GDP目标意味着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压力更大。

  为什么?今年全球经济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定要大力扩大内需,深挖消费市场潜力,这些都必须通过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更大程度的改革开放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确是目标更明确,要求更高了。

  张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每年的GDP增长目标都是参考上一年经济实际增长情况来设定的,它保持了一个相对的连续性,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所谓的趋势性增长。但是今年的疫情,特别是海外疫情形势复杂,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状况完全打乱了原先应有的趋势性增长,造成我们现在无法相对准确地预测今年的增长,也很难再按照过去的方式来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设具体目标是合理务实的一个做法。

  但是不设目标不代表经济增长不重要。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要做到“六保”,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

  张燕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本质上是一个预期性的指标。所谓“预期性指标”,意思是这仅仅是一个预期,并没有说一定要做到。预期性指标虽然没有强制性,但其导向作用非常强。我相信两会以后,通过接下来两个多季度的努力,今年的GDP增长一定会逐步向好。

  不过在今年特殊的情况下,如果一定要制定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无论是定高定低,对各地都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定高了,可能会导致过度追求速度;定低了则完全低估了我国经济的恢复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不预定经济增长目标体现了一种非常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合理的。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

  今年不设置经济增速目标,淡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要求,但强化了对“六稳”与“六保”的要求。事实上,“六保”已经成为今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大着力点,这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

  “六保”内部也是有逻辑关系的。保就业的前提之一,是保市场主体。如果市场主体受到冲击过大,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为什么今年财政货币政策的着力点都是保市场主体的深层次原因。

  2

  面对困难,如何兜底民生?

  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兜底民生,关键要保住当前占就业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的获利。中小微企业承担了整个社会80%的就业量。可以说,保住中小微企业就是保住民生,民生稳则社会稳,社会稳我们才能有力量。

  另一方面,要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把重点集中在内需的提升上。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需要启动内部市场,通过内部市场拉动就业、拉动民生、拉动整体的消费水平来带动发展。

  对于老百姓来说,疫情之前是有钱想花但没时间花;疫情之中是没时间、没地方花;现在疫情过后,有地花钱但消费欲望不足。因此需要更快地启动消费市场,带动整个内需的发展,使今年中小微企业、外贸企业可以转向内需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

  兜底民生,主要靠四方面政策发力。

  一是以转移支付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尤其是中央新增的两万亿财政资金。

  二是要通过宏观政策与转移支付保护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这是中国解决居民就业的最重要渠道。只要市场主体能够稳定,那么就业就能稳定,只要就业能够稳定,民生就能兜底。

  三是货币政策要充分与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相互配合,保障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高货币政策向基层传导的效率。

  四是积极有为的就业促进政策,包括如何解决重点人群(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何为失业人员提供救济以及再就业再培训服务等。

  张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这次疫情以来,经济学界业已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就是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政府应该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就业保障上。

  虽然就业也要靠经济增长,但是有大量创造就业的活动不见得对GDP有那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时候,他们对GDP的贡献其实没有就业贡献那么大,因此保就业和保增长之间还不能完全划等号。所以在保就业和保增长之间就需要权衡,当你要保就业的时候,就不要过分强调GDP要增长多少。

  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六稳”“六保”成为极其重要的内容。“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具有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六保”其实是一个托底的概念。因为经济压力大、外部冲击大,所以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托底,把基本的民生、基本的就业托住。目的就是通过托底来保障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张燕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六保”都是在兜底民生。保市场主体本身就是保中小微企业,也就是保个体经营,保住他们就保住了民生,保住了就业。各项措施都是在保企业主体,企业活了,民生和就业就保住了。

  另外一个方面是“新基建”,无论是信息的基础设施,还是融合的基础设施,或是创新的基础设施,都不是简单的保总量,而是用数字经济、工业服务、智慧城市等一系列新的业态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

  很多的企业,设备是老旧的设备,人是旧的人,材料是老旧的材料,但是如果它的生产流程、业态变了,就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人的主观体验,满足人的习惯,那么毫无疑问客户的满意程度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保企业主体,既要保他们现在最迫切的复工复产复市,同时也要解决它缺技术、缺资金、缺品牌、缺人才、缺渠道、缺转型的经验和能力等问题。

  3

  “疫”后经济恢复,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张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未来经济的恢复,乃至转型和持续增长,还是要靠我们企业家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的转变、思维的改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大量的篇幅谈了未来我们要实现的经济转型。

  如果把眼光从今年延伸到未来的两三年,我相信有远见的企业家都知道,这次疫情冲击之后,很多企业,尤其是大量中小型企业都需要转型。因为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而且通过这次疫情考验,已经发现线上新经济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未来也会爆发性地释放这样一个潜力。所以说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现在要改变思维,不要老想着在当下倒下的会不会是我,更要考虑未来站起来的人会不会是我。

  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首先,疫情过后的当务之急就是保就业。因为它更能解决目前我们经济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保就业的重点在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普遍没有大的资产、大型设备、大规模的资本,雇员也较少,因此它们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前段时期的复工复产过程中,一些中小微企业还遭遇人员流动受阻、原材料涨价和物流难等难题,以及它们的租金、员工工资、贷款等,这些都是需要政府关心的问题。

  其次,这次疫情暴露出我们整体的高质量经济发展还不够,这主要表现在整体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包括生产要素、人员、资源、人力技术、资本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落后,所以高增长的发展是最大的一条。

  疫情过后,我们更要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来带动整体的社会发展。这一点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得非常好,所以如果今年我们能在稳企业、保民生、保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做好,特别是保就业,有了就业以后,我们就有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最核心、最原始的“细胞”,充满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就是市场的“细胞”,那么我们下一步不用发愁,一定会克服更多困难。

  还有两个方面也很重要,第一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第二是高质量经济发展。高质量经济发展就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疫情的影响,把那些不适合当前整个发展需要的或者无效的、低效的产业淘汰掉,把那些对整个社会、对出口、对高新技术发展有帮助的产业推到前面,包括新材料、新工艺、云计算、技能、知识机器人、智能制造等。

  张燕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我个人认为,疫后的经济恢复,核心是怎么处理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恢复的关系。

  首先,在最大限度地把科学防疫做好的同时,能够让经济恢复到疫情暴发之前的状态,比如消费、投资、进口、物流和商流等都应该恢复常态。稳定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也应当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这是第一个要求。

  第二,经济只是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是不够的。疫情影响了全世界,即使中国恢复了,但其他国家还没完全恢复,这样的情况也会带来外需萎缩。

  外需不足,内需必须顶住。从这个角度来讲,内需扩大和稳定产业链、畅通供应链和提升价值链的工作力度也要加大。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要比疫情前做得更好,那么更好就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方方面面要以一个更高的标准来恢复我们的经济,而不仅仅是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