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数据-> 分析解读->

CPI时隔3年首次跌破“1” 政策或更关注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

来源:中国经营网 发布时间:2020-11-16 11:35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我国CPI涨幅重回“1时代”引发市场的关注:1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0.5%,环比下降0.3%;PPI同比下降2.1%,环比持平。据统计,这是继上个月CPI出现18个月来首次跌入2%以下后,本月为42个月以来首次跌入1%以内。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猪肉价格在连续上涨19个月后首次转降,同比下降2.8%。据媒体报道,11月7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肉类大会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举办。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在会上表示,预计后期猪肉供给状况将持续改善,到2021年下半年有望恢复到常年水平。

  受访经济界专家对本报记者说,本月CPI回落主要受翘尾因素、猪肉等食品价格回落等因素综合影响,并预计未来CPI涨幅或将进一步回落,甚至有可能跌至负增长区间。在政策走向上,通胀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掣肘。未来降准概率较小,政策可能更为关注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

  未来CPI涨幅将进一步回落

  “这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涨幅回落以及翘尾因素明显减弱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10月份CPI回落的原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应习文也认为,这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2019年以来的超强“猪周期”进入后半段,猪肉价格连续回落,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推动CPI同比连续大幅回落;二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总需求形成了明显影响,核心CPI比去年年底的预估值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三是夏季洪涝灾害、台风、双节等短期支撑物价的因素出现了明显消退。

  “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是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翘尾因素减少以及猪肉价格由升转降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时说。

  在翘尾因素上,据董莉娟介绍,据测算,在10月份0.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猪价下行带动食品价格大幅回落:官方数据显示,食品价格上涨2.2%,涨幅比上月回落5.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4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在连续上涨19个月后首次转降,同比下降2.8%。

  “猪肉价格由涨转降,一方面是由于去年下半年基数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链持续恢复,猪肉供需紧张状态得到缓解。”范若滢对记者说。她还预计,未来猪肉价格大概率进入下行周期,拉动CPI中枢回落。

  在猪肉供给方面,王斌表示,中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在国家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生产供应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目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恢复到正常年份的80%以上。由于养殖效益仍较可观,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仍很高。预计后期猪肉供给状况将持续改善,到2021年下半年有望恢复到常年水平。

  其次,在PPI上,从同比来看,PPI下降2.1%,降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7%,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5%,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0月PPI通缩状态未现改善。当月国内工业品价格表现相对较好,对冲了国际油价弱势运行对生产资料PPI的拖累。但本轮投资增速较为有限,未能对钢铁、煤炭等工业品价格形成强势拉动,10月生产资料PPI同比跌幅仅小幅收敛。另一方面,消费不振导致当月生活资料PPI环比延续下跌,同比跌幅明显走阔,并创下2016年2月以来新低。

  展望未来,范若滢对记者表示,“预计未来CPI涨幅将进一步回落,甚至有可能跌至负增长区间。因为一是在高基数和产能恢复的共同作用下,猪肉价格将持续处于下行通道中;二是翘尾因素将进一步回落,11月、12月翘尾因素将降至0;三是考虑到消费修复较为缓慢,需求对物价的支撑力度有限。”

  王青则认为,11月猪肉价格初现企稳迹象,加之上年同期价格基数短暂下行,预计猪肉价格同比涨幅下跌势头将显著缓解,预计11月CPI同比涨幅将结束近两个月以来的大幅下行态势,有望保持在当前的较低水平。同时,11月国际油价中枢上移空间有限,国内工业品价格上行幅度也不应过高期待,预计PPI同比将在-2.0%左右小幅波动,而且这一状况有望持续到年底。

  通胀或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掣肘

  记者采访获悉,当前通胀维持低位,甚至有转负的可能性,但这对货币政策应不会形成明显干扰。

  范若滢就对记者表示,当前CPI回落,但低位运行较为稳定,并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明显干扰。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持类似看法,通胀基本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掣肘,货币政策需进一步聚焦精准导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结构性政策精准加大对经济恢复中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需求加速恢复,促进市场主体信心提升和生产经营加快恢复。

  记者注意到,央行近期在公开市场频繁进行逆回购操作。进入11月9日当周,虽然在11月9日没有开展逆回购操作,但央行在11月10日到12日连续三天在公开市场展开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都为2.20%。

  不仅如此,央行在11月5日还发布公告称,将于11月16日对本月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一次性续做,具体操作金额将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数据显示,11月共计有6000亿元MLF到期,其中11月5日有4000亿元,11月15日有2000亿元。此前央行已经于8月、9月和10月连续三个月超额续做MLF。

  有分析人士认为,进入11月,虽然政府专项债发行高峰期基本过去、结构性存款压降拖累逐步减弱,但在跨季跨年、财政缴税与投放、市场情绪等多种因素扰动下,央行大概率仍将通过超额公开市场(OMO+MLF)投放进行配合,整体流动性处于紧平衡状态。

  不过,在范若滢看来,央行连续超额续做MLF,主要旨在维护资金面合理充裕,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超额续做MLF会成为常态。

  范若滢还预计,“未来降准概率较小,央行将灵活采取多种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稳定,并更为关注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谭志娟)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