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业网专稿->

崔军:新常态下的财经新闻传播

来源:中国产业网 发布时间:2015-11-02 12:07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谢谢经济报刊协会给我这个机会来与大家交流,我就汇报一下新常态下对财经新闻传播的一些思考。

  首先说说如何认识传媒新常态,新常态这个词是从经济新常态借用过来的,传媒新常态我个人认为现在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在或者说已经成为第一大媒体平台。虽然现在还可以认为电视普及率更高一点,但从受众结构、使用时间、用户粘性、传播效果来说,智能手机应该算是第一大媒体了。第二个是公媒体与自媒体各占半壁江山,公媒体作用明显下降。这个可能有争议,但自媒体的影响力不言自明,后面会提到例子。第三个特点,平台与内容的分离趋势明显。我们现在做平台就是做平台,不用再养编辑了,比如说今日头条,其原本的流程设计上是不需要传统意义的编辑的。这是传媒新常态的三大特点。

  传媒新常态可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东西,这一点是我们更关心的。

  我认为第一个就是公平。今天在座的很多都是媒体,公平首先是说发布者的地位平等,过去不同媒体因为占用资源不同,所处的竞争地位是不平等的,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掌握了大量资源,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差距很大,报纸更没法跟电视台去竞争,更不用说个人了,但是在新常态下,大家似乎重新回到了同一个新起跑线上,面对手机终端大家是同一个起跑线。你大家看一下现在微信公号的排名,各种自媒体和公媒体所处位置没有什么区别,地方媒体和你中央媒体的位置没有什么差距。

  公平的第二点是发布者与用户的平等,这个在互联网时代就已经有了,在新常态下更明显。

  对于公平,我特别看中的是第三点,不同利益体有了相对公平的诉求表达渠道,也就是更加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比如说胡舒立和郭文贵之间,胡舒立老师是掌握着传媒资源的人,而且掌握着很强有力的传媒资源,郭文贵不掌握传媒资源,但是他们在互联网上,郭文贵攻击胡舒立老师的时候,他并不吃亏。他一个不掌握新闻资源的人照样可以有发言权,这是一种新的公平。另外今年十一长假,青岛大虾事件大家都知道,与此同时在中央电视台一再报道的张家界强制消费,很多人却不知道,中央电视台和多个媒体都在报道这个事儿,中央电视台这么强势的媒体,竟然不如四川一个个人发了一个微博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这就是说新常态下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公平。个人有能力去发声,甚至比一个强有力的媒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是公平。

  第二个,信息便利化。这个不用说大家都理解得比我更深,推荐一本书,《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他这本书描述了五大要素,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发展了以后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第三个,传播路径和传播规律发生很大变化。作为媒体,应该注意,我们的受众已经不单单是受众了,他除了是受众,还是传播途径上一个环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求转发的现象,他不仅仅是接受你的信息,而且本身还是一个传播者和把关者。现在你一篇东西发布出来以后,转发的多少是你这篇报道有没有影响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了,转发的多就有影响力,转发的少,你再强大的媒体,再经过了深入调查搞出来的东西也没有用。

  第四个是个性化。这个不用解释了,今日头条有个性化推荐,虽然现在并没有完全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但是这种精准推送的方式已经是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了。将来有多少受众就有多少不同的媒体,每个受众接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媒体,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的,将来所有的媒体也许都要向这个趋势来发展。

  第五个,真相与谣言并存。新媒体兴起以后,天天都是谣言。我父亲75岁了,最近迷上了微信,每天给我发20条,其中一半都是谣言,有的你一看就知道是谣言,但是老同志们天天在一起讨论这些谣言。

  第六个,舆情把控难度增大,这个主要跟政府部门和企业有关,不具备说了。

  第七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关的问题,也就是盈利模式总是,客户端也罢,微信公众号也好,现在的盈利模式其实都不是特别清晰,我们传统的广告这种形式在微信号上、客户端上体现的不是特别好用。你办个微信公众号敢天天发广告吗?你只要连发两天就可能很麻烦了,退订人增加得会很多。当然有的微信公众号就是靠发软文活着,但是他的软文写得极其好。也有一些微信公众号现在找到一种盈利模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来做一些非广告的经营业务,如根据客户需要举办一些服务性的活动等等。大家看到,微信公号文章后面都有一个小广告,这个不是发微信的人发的,而是微信统一发的,发微信号的人能拿到数额很可怜,一天三四十万的阅读量,也就五六百块钱。

  这几年,移动媒体发展起来以后,好多媒体仍然不敢大跨步地来发展移动业务,为什么?就是受盈利模式的影响,不挣钱,投入人力很大,投入很多钱,不挣钱,大家不不敢放开手脚去干,但是接下来又苦恼,不干怎么办?PC的点击量非常快地下降,移动对PC的冲击,甚至比对传统媒体,比对报纸电视的冲击还要大,可能有一天,报纸还存在着,PC的新闻功能却率先消失了。这是我们做媒体的一个很大的困惑。

  接下来说说财经媒体的应对之道,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

  第一,把信息服务作为重点。新常态中,我可能没有讲到的一点就是去新闻化的现象,新闻不再像PC时代那么吸引人,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大家就可以看出。

  第二,通过矩阵实现大众与小众,门户与垂直的结合。

  第三,主动承担澄清谣言、挖掘真相的使命。这点很重要,因为自媒体上谣言太多了,虽然自媒体本身就有澄清的功能,但是在这一点上不如我们公媒体更有优势,我们有采编力量来做这一点,新华社、人民日报都有这种专栏,专门澄清谣言,这个对于我们媒体是树立权威性、增强影响力的有力手段。

  第四,新媒体特别强调用户的概念,让用户来作为总编辑,并由此来带动管理方式创新。最近我连续参加几个座谈会都是谈微信公众号的,大家会问我,为什么你们的微信公众号一年时间内会一步一步却又很快速地升到了这么一个位置。我总是说,就是一条经验,我们换了一个总编辑,以前是我当总编辑,现在是用户当总编辑,我来给用户当总编辑助理。

  这里为我们中国经济网的微信公号插一个广告,也算是举个例子。请大家看一下这几张图,网信办的《网络传播》杂志对全国250家有新闻采编资质的新闻网站进行了排名。目前中国经济网的“两微”排在第一的位置,我们的PC微微弱一点,排在第六,综合传播力排在第五。

  从微信公号排名来看,财经类的微信公众号,上周的数据,央视财经排第一,我们排在第二,一周阅读量是350万;全国所有网站办的微信公众号,我们过去10周中有9周是排在第一。为什么有一个周没有排在第一,因为微信的主编因为家里的事请了一个礼拜的假。

  第五,引入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媒体新常态下,广告不是没了,而是更多了,但前提是更加精准的投放,传统媒体办的PC,办的微信,办的客户端,目前都不具有这种精准推送信息的能力,所以广告对我们来说越来越困难。通过发掘优势,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可能会解决广告作为单一盈利手段的窘境。媒体多元化经营也是一种趋势,比如人民网收购了彩票网站,浙报传媒早年收购游戏平台。

  最后再说几句,关于媒体融合的事情。其实习总书记对媒体融合有非常深刻的阐述。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讲话是去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但是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习总书记讲话的解读不太一样,各自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理解还不够深刻。今年一月,习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还有一个讲话,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做了进一步阐述。如果我们把这些讲话理解透了,媒体融合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媒体融合一定要有互联网思维,要遵循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关于媒体融合,我曾经在以前经济报刊协会的会上说过三个观点,再重复一下:

  第一,抱着拯救传统媒体的目的来做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只能是一种双败局面。在座有许多传统媒体的社长、总编辑,你们在单位中,是把报纸和新媒体作为两个平等的东西来看待的吗?一做顶层设计,就是要让新媒体服从于传统媒体,这就是没有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讲话。

  第二个,用办传统媒体的方法办新媒体是思路一条,越会办传统媒体的人越办不好新媒体。这是别人说的,我现在越来越理解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第三,要把资源融合和品牌融合放在比内容融合再优先的位置。

  时间关系,具体不说了,感谢大家!

  (该文是中国经济网总编辑崔军10月29日在中国经济报刊举办的新媒体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