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传媒-> 传媒研究-> 学术讲堂->

融合发展时代广播人如何“危”中求“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9-09-11 11:27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摘要:当今,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到受众的阅读习惯、信息接收渠道等都发生了大幅度转变。当信息移动化传播形成新态势,广播媒体该如何“危”中求“机”,在转型期跟上时代所向、大势所趋、潮流发展,重建时效性、属地性、导向性的传播优势?广播人又该如何纵深钻研、不懈探索,借移动传播,化挑战为机遇,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就广播媒体融合进程中广播人实现全媒体转型的路径进行浅析,提出对策。

  关键词:广播人;转型;“多栖”

  在移动互联时代,融合发展是媒体自身的需要、发展的必然,从整体来说,关系着媒体能否占领互联网舆论主阵地;从个体来说,关系到媒体从业人员的生存与发展。

  一、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

  (一)寄希望于弯道超车不如及时换道赶超

  有人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传统广播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输在起跑线上没关系,只要传统阵地在,用户粉丝在,可以在融合进程中的关键点、转折点趁对手减速之际,实现弯道赶超。

  当下互联网主战场战况变化日新月异,随着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对未来趋势的重视,“赛车手”超车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如果掌控“车辆”的本领不高、对“赛道”不熟悉、融合能力不强,遇到弯道也只会被越甩越远,望“车”兴叹,感叹一开始错失良机。

  如何“危”中求“机”?笔者认为,在融合之路上,广播媒体加速和发力刻不容缓,要意识到“弯道超车”不是取巧走捷径,要做的是顺应趋势、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把握强势,找到属于广播的“跑道”,换道赶超。

  (二)换道赶超的“利器”是什么?

  广播媒体换道赶超的“利器”是新、活、动、优、粘:

  要补齐融媒体基因,最大化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实现内容、渠道和形式的新突破,让广播产品“新”起来;

  要进一步挖掘声音特色、打造碎片化广播样态,开发微音频、微剧等微系列产品,让广播产品“活”起来;

  要发挥广播“短平快”的特色,着力打造广播听觉化、移动化、可视化、生动化、立体化、直播化和应急优势,发力移动端,让广播产品“动”起来;

  要进一步提高个体辨识度,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吸引人的音频作品,让广播产品“优”起来;

  要发挥广播互动优势和服务亲民的特性,和用户“粘”起来,形成全媒体传播交互体系。而实现这些,广播人的全媒体转型是关键。

  二、全媒体转型的实践路径

  作为舆论场的引导者、声音传递者、转型的实践者,广播人要实现全媒体转型,要与互联网建立起实质联系,和用户一起,跑在正确的跑道上。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认为,传统媒体人要在媒体融合大潮中有所作为,要“卸除”旧有的传统理念,“更新”全新的思维系统。

  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作为广播人,不变的是精神内核: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政治站位、严谨的职业品格、敏锐的新闻判断能力、脚踏实地的执行能力、高超的把关能力和对新闻专业性的坚持、对人文关怀的坚守等。要改变的是思维和理念,“更新升级为全媒体系统”:要学会先进的理念,掌握前沿的操作技术,学会将传统媒体的“稳”与“准”和新兴媒体的“快”与“活”相结合,成为会打融媒体传播“组合拳”的“多栖”人才。

  (一)成为“多栖”广播人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全媒体广播人就是广播融合发展搭建的“中央厨房”里的“厨师”,要懂得“一鱼多吃”,掌握“策、采、录、编、发、播、评”等多种技能和“音视频、H5、海报、动图、图表”等多样的新型传播手段,具备拼思维、拼理念、拼内容、拼创意、拼手段、拼口碑的全媒体能力。

  传统广播人要为自己注入互联网基因,树立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进行融合型理念再造、互联网思维强化,才能实现从传统单一型向全媒体模式转变;传统广播人要打通“任督二脉”,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成为匹配融媒体转型的创新型“多栖”人才;传统广播人要成为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的传播型连通者,为它们互相赋能,取长补短,实现广播内容产品从可听到可视、静态到动态、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为用户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融媒体作品,实现多终端传播、用户的多种体验和参与需求。

  (二)成为业务精湛的行家里手

  要在全媒生态系统中获得一席之地,广播人不仅要会“一鱼多吃”,更要擅长“一鱼精吃”。广播人不能忽视专业精通的要求,要潜心钻研技艺,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成为业务精湛的行家里手。

  在实践中,广播人除了要不断增强“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锻炼“内功”外,还要努力在“听”“说”能力上下功夫。

  1.练就“耳听八方”的本领

  全媒体广播人应该是“听觉专家”,能听人之所听,亦能听人之所未听,追踪到典型音响、捕捉到转瞬即逝的声音并充分运用,让广播产品的声音元素更加丰富,场景描写更加具体,报道细节更加深化,现场感与表现力更强,最终实现“声临其境”,让用户充分感受到广播产品的魅力。

  2.练就“说话专家”的本领

  全媒体广播人还应是“说话专家”,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交流、组织能力,灵活运用专长,声构画面,用话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挖掘广播产品的不同价值,使产品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独到、更有温度,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成为融合型广播人

  全媒体广播人要升级为广播产品的决策人、生产的指挥官、活动的策划家、数据的分析师、资源的聚合员、人员的调度者:懂得利用网络进行联系发展信源;懂得跨界整合,盘活各类渠道资源、内容资源、人员资源等,尤其是对报料人、通讯员、用户、专家、评论员、观察员这些核心“朋友圈”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从而构建起专属媒体资源生态圈,打造信息汇集中心,冲出“信息孤岛”。

  (四)强化互动、培养用户思维

  对于传统广播媒体来说,媒体“受众”成为“用户”,是一个巨大转变。面对决定传播价值的用户,全媒体广播人急需的是互动能力和用户思维的培养,包括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洞察能力、对产品和精准服务的推送能力、对产品效果追踪和建立用户反馈机制的能力,最终和用户形成紧密联系、深度连接,做到信息围着用户转,产品跟着用户需求走。

  1.内容+,做用户想吃的“鱼”

  大量的移动用户的需求具有碎片化、移动化、个性化、可视化、互动化的特点。信息量大、节奏快、传播形式丰富、内容变化多样的广播产品更符合移动传播中用户的需求。

  因此,广播人全媒体转型需要在优质、专业内容上发力,才能满足用户“刚需”,赢得受众的信赖与尊重;在提供微传播、轻量化、原生态、广播可视化产品上注力,才能在移动优先传播中抓住用户;要懂风土人情,从用户身边具体的大小事入手,从能引起用户共鸣的落点着眼,生产出更多接地气、让用户有感觉的广播产品,才能打动用户,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广播人跟着需求走,需求跟着用户走,用户跟着产品走,产品来自广播人。广播人只有深入用户中,知道并满足用户需求,不断探索新路径,才能让广播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2.互动+,和用户一起吃“鱼”

  用户在哪里,互动就在哪里。要做懂得互联网传播规律、擅长与用户互动的全媒体广播人,就要坚持互动优先,以用户为中心,紧随传播格局变化、技术更新,重构与用户的连接,通过互动系统的运维,借助“微拍客、微留言、微投票、微调查、微评论等”互动+手段,关注用户行为和交互关系,加强与用户互动、共建、共享,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粘住用户。

  此外,广播人要深刻认识新的生态环境和媒体及受众关系的变化,发挥全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情怀。依托“互联网+”技术,利用“用户+平台+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立体化精准服务:做用户的问题解决者,努力实现用户“难题烦心事无所不帮”,为用户与广播架起连心桥,畅通互动服务的“最重要一公里”。

  三、结语

  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广播人要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握主动权,努力融入融合进程中,才能完成全媒体转型,将广播媒体做大做强。

  媒体融合新形势下,广播媒体应把全媒体广播人的培养方向放在理论和实践操作全面发展上,包括单兵作战能力培养、协同作战能力提升、团队协作模式的融合和升级等;应为全媒体广播人释放专业精神和专注力赋能,为其发挥个性搭建平台和找准对应位置。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