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智库频道-> 智库要闻->

健全智库成果转化及评价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06-23 12:58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更好发挥智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有效开展智库研究,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促进成果价值实现,激发研究人员的研究动力,智库需进一步健全成果转化及成果评价体系。

  了解智库研究特点 科学认识智库成果

  智库研究有其自身特点,充分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加深对智库研究和智库成果的认识。

  首先是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智库研究对象多为复杂系统,既要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又要应对日趋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与常规科研的解剖性思维不同,智库研究更强调整体性、系统化思维。常规科研多从某一视角或某个维度切入,强调对认知的贡献性;智库研究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在运行规律,进行预判或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强调对问题的预警性和破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用还原论的思维难以有效破解现实困境,解剖式、机械性的解决方案往往无法从本质上认识和解决问题,常常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其次是思想观点的独立性。智库研究贵在独立,智库是产生思想和传播观点的地方,只有让智库研究人员有尊严地进行研究,观点独立,才能真正体现智库的价值,让智库成果更具建设性,从而真正发挥预测、预警、预案的效力。

  再次是成果类型的多样性。成果类型上,有研究、建议、规划、评估等文本形式,政策宣讲、论坛研讨、政策咨询、媒体发声等互动形式;关注层面上,有战略性研究、战术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学术层面上,有理论型、应用型和媒介型之分;时机层面上,有事前型研究、事中型研究及事后型研究之别。

  最后是价值体现的滞后性。一般来说,智库研究时效性强、课题科研周期短、成果提交时限紧迫,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成果价值体现的滞后性,无论对决策者产生什么决策影响,都很难立即判断其价值,需要等待实践验证。

  掌控流程关键环节 促进成果价值实现

  相比于科研论文,智库成果由于服务对象、发表渠道、涉密层级的限制,沉没成本更高。要提高智库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成果的价值实现,必须从选题、立题、破题、扣题、上报、评判、转化、反馈、评价等智库研究和成果价值实现的全链条全过程中选取关键环节,加以重点关注。

  抓好选题立题环节,奠定成果的成功起点。要紧跟党委政府和决策部门的问题导向设立智库研究方向。智库咨询研究工作要着力把握三点:第一,党委政府关注,但并不清楚的问题;第二,党委政府关注,方向清楚但路径不清晰的问题;第三,党委政府关注,但比较不具体的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包括制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发展的牵动性问题、影响稳定的前瞻性问题以及当下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抓好破题扣题环节,确保成果的科学理性。智库科研活动的有效展开要遵循“大背景、多角度、系统化、最优化”的科研原则。要跳出议题本身的范围,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问题的本质,然后聚焦关键点,以多元的角度切入,再经综合分析研判,比较数种方案,寻求最优解。因此,智库研究要把握好分立与统合的关系,不可偏倚某一视角,无视其余,盲人摸象;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握好阶段与周期的关系以及机械与有机的关系。

  抓好成果转化环节,实现成果“从0到1”的跃迁。智库成果的转化,既与成果自身质量相关,又与报送通道有关。因此,提高智库成果的转化率,一方面要提升智库成果的到达率,增加报送通道数量,提高报送通道质量,并根据成果类型选择合适的报送通道;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成果认可率,提升智库成果的研究时机、题材选择、基本认知以及研究深度与政府需求的契合度。

  完善成果评价体系 激发智库人员动力

  智库成果类型多样,价值实现方式各异,转化效率效果有别,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智库成果评价体系。只有科学地评价智库成果,才能更好地激发智库人员咨政建言的动力,并由此产生更多更好的智库成果。建立健全科学的智库成果评价机制,必须要激励智库多产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高质量智库成果,多培养能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高水平智库研究人员。判断评价体系成功与否,关键看其能否更好地促进以上目的的达成,否则,单纯以管理为目的的管理必然会导致以应付管理为目的的科研。

  首先,认准智库成果评价的误区,回归智库成果评价的本原。目前智库评价以批示的数量来核定工作量,这与长期困扰我国科研界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类似,都是把用人单位的自我评价完全让位于社会评价。智库成果能否获得批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取决于是否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渠道送达合适的领导。因此,必须建立供方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供方评价即智库内部的学术评价,要发挥好智库运营团队和学术委员会在智库成果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对智库研究人员的工作和成果进行全方位评估。

  其次,根据成果类型和智库定位,分类制定评价标准。智库成果具有解读、解忧和解惑三种功用,分别对应智库的政论性研究、对策性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不同类型的智库成果,需要不同的评价模式。解读型成果多以文章的形式在报刊上发表,可采用“以刊评文”的评价模式。解忧型成果多为战术性方案,一般批转到某一具体部门来转化实施,可结合需方评价和客观性评价,采用“肯定性批示+实施效果”模式。解惑型成果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需要做出巨大的变革,评价可采用“供方评价、需方评价和实施效果相结合”的模式。另外,此类智库成果的应用效果显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在即时评价的基础上,可进行中长期追加评价。

  智库的定位分工不同,生成智库成果的侧重点也不同。以地方智库为例,以省社科院为主体,党校行政学院、高校为补充的智库团体,理论功底强,其核心能力是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要多做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研究,给政府多出思路,要在长期性和基础性决策咨询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展研究中心等党政机关的政策研究机构,以出实施方案为主,讲求可操作性,核心能力是将战略化解并落到实处,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术层面多出方案,要在短期和应急决策咨询上体现优势。因此,对智库成果的评价,也要随智库类型和定位的不同而变化。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