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解读->

电子制造业结构调整两难博弈:撤退式工厂内迁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作者:《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发布时间:2010-11-23 14:10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博士 李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高级咨询师 于明

 

  产业转移,绝不能仅是原有基础的简单搬迁,要以承接带动结构调整,并在结构调整中完成承接。

  有关富士康事件的讨论已经告一段落,但由此而产生的现实影响却远未终结。今年7月,富士康新闻发言人亲口证实富士康将于河南郑州建厂,这被认为是大型电子代工制造企业迫于成本压力向内陆转移制造基地的典型,更有甚者将其视为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向内地“大撤退”的开端。

  实际上,不同于公众所认为的撤退式工厂迁移,笔者认为富士康在郑州地区建造新厂固然有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但劳动力成本只是催化剂,构不成主要动因,富士康不会因此就抛弃沿海地区的原有布局。综合来看,这显然是该企业大陆扩张战略规划的渐次推进,是其寻求更为宽松优惠发展环境的主动选择。

  我们还可以从更为宏观的经济大环境来理解这个问题。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逐渐下降,有必要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有选择、分批次、有步骤地转移出东部,从而促使东部地区加快向产业链及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同时,制造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也能继续发挥其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大批就业的作用。因此,富士康转进中西部地区,已不仅是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顺应我国产业转移整体趋势的客观必然选择。

  但是,凡事总有两面性,产业转移是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物,自然也会存在一定的负面问题。抛开可能会造成东部地区暂时的产业空心化不谈,单就承接方而言,中西部地区就面临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两难博弈。

  一方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最直接的效应是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但所承接的产业是否能与地方经济产生良好的互动,尚属未知之数。扶持性极为明显的优惠政策也有可能会对区域内其他竞争者间接形成压制,而且长期来看同样会存在与东部地区相类似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下降的隐忧;另一方面,如果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将失去这一波发展机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将会继续拉大,不利于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

  这一两难博弈的破解路径已由政府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给出,今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列出了产业转移四大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坚持节能环保,坚持深化改革。其中前两项就是获取产业承接均衡点的最佳途径——以市场机制和区域资源禀赋来双重决定承接方式及承接对象;而后两项则是保障承接均衡点得以实现的基础——以产业准入和机制创新来共同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

  面对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指导意见》已经为如何开辟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两全,而非两难之路指明了基本方向,但国家下一步必须加快出台各门类产业的具体承接细则。特别是劳动力密集特征明显、外向度高且技术门槛较低而易于大规模复制建设的电子制造业,绝不能仅是原有基础的简单搬迁,要以承接带动结构调整,并在结构调整中完成承接,切勿以短期之利而伤长期之本,以便在全国产业布局优化中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终极目标。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