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访谈-> 媒体高管->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陈力:透视当前教育热点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秩名 发布时间:2010-08-16 16:11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新华访谈。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关于教育的任何变革,都会陷入赞扬和批评的大海。确实,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要接受教育,都会面对教育的问题。任何关于教育领域的改革措施、施行办法等等,都会引起老百姓的极大关注。今天我们就非常高兴的为大家邀请到专业探讨我国教育问题的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副台长、总编辑陈力老师,与网友一起透视当前教育热点问题。欢迎您,陈台。
 
    [陈力]主持人好,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在2009年大家非常关注的教育热点很多,现在马上到了09年年末了,不知道您这一年来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都有哪些?
 
    [陈力]我想可能是职业的关系吧,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不管大事还是小情几乎都在视线里面。一年归纳下来还是有一些集中的经常的关注和思考的事情。
 
    [陈力]今年一直在关注的第一个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制定。我觉得这是涉于国家未来大政方针,特别是老百姓关心的教育的问题,我也一直很关注它的进展。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一月初发表的温家宝总理的那篇文章,谈到纲要为什么制定,要解决的八个重要的问题,现在印象还很深。那八个问题教育的热点问题都在这里面,所以我也非常关注这个纲要,上半年还在讨论,现在大家都在期待纲要的出台。
 
    [陈力]二是我们教育的成就和问题。因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家都在盘点60年来教育和各个行业发展的辉煌成就。确实,回顾60年来可以看到我们整个教育发展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待会儿我们访谈中可能还会谈到这样的问题,但是同时也会看到一些困惑我们的矛盾怎么看待的问题。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个关注的热点。
 
    [陈力]三是今年依然比较关注的,也是大家议论特别多的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的问题。所以很多热点的问题,比如择校、减负等等的热点都是在这个问题当中的。
 
    [陈力]四是关于教育教学改革,大家都对教育教学改革寄予很高的期望。我觉得今年有一个事情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就是总理到学校亲自听了五堂课,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改革提了四点意见,对老师提了三点要求,我觉得这也更促使我们更加关注这个领域的问题。
 
    [陈力]还有一个话题和热点就是大家怎么看待我们的下一代,原来关注的是80后,现在关注的是90后。今年荆州湖北大学生群体地一起救落水儿童,也有几个学生牺牲了。这也要引起我们到底要怎么看待这一代的学生。
 
    [主持人]您与中国的教育行业打交道将近三十多年,您认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教育成为老百姓关注最高、批评和质疑也最大的领域之一呢?
 
    [陈力]我想有这么几个因素,首先是我们现在受教育的面越来越大,解放初期的时候80%的人都是文盲,所以自然对教育的接触不会很多。而现在我们人人都能上学,上大学的比例已经到了23%了,所以我觉得随着受教育面的增大人们对教育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家里的人都对教育有发言权。所以我觉得大家都有发言权,现在小孩回到家里爷爷奶奶包括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一谈起教育来大家都有共同语言,有发言权当然就有关注度了。
 
    [陈力]第二个就是东方文化的关系,东方的人,特别是中国人望子成龙,非常重视文化,重视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文化,应该说在一个国度在一个民族来说这不是一个坏事,望子成龙就希望教育办得好,希望孩子受到很好的教育,这也促使了他对教育的关注。
 
    [陈力]第三个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觉得中国经济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老百姓兜里有钱了,他又有了文化的背景,他就希望把更多的钱用到孩子的教育上,当然,他作了投入,或者说他想进行投入就一定要得到回报,回报就是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能够成才,这样他对教育能不能使自己的孩子受益他的关注度高、期望值也高。最近我看一个调查,现在老百姓兜里的钱的投入方向教育依然排在首位,这个一说大家都是身有同感的。
 
    [陈力]还有一个关注度高的问题就是,大家有这样的愿望和期望值,但是我们的现实情况,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我们各个地方的发展还不够均衡,供给老百姓和我们孩子的优质资源还不够,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所以一方面关注,当满足不了这样的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有批评和意见了。
 
    [主持人]确实是,刚才咱们说到现在马上到年末了,从2009年年初开始回顾,那离我们最近的教育热点可能就是校长推荐实名制的问题。我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近日,北大一位老师透露,“中学校长推荐制”是为了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权宜之计。26日,北大已经承认,此举是应对清华五校联招,提前抢夺优生资源。“校长推荐制”到底会为高校自主招生带来什么益处?很多网友也担忧是否会引来新的教育腐败?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陈力]这件事我从头到尾一直在关注,包括昨天网上、媒体连学生的评语都公布出来了,每个学生的评语我都仔细看过,我看学校到底是怎么推荐的,是不是国家自主招生的范围内,是不是有一些特殊人才的学生的苗子。
 
    [陈力]我是这样看的,首先,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自主招生的学校还不止这两个学校,今年试点还有其他学校。从这个举措来说我是投支持票的,国家让我们的一些高校扩大它的招生自主权,为一些有基础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培养模式和成才机会从而扩大自主招生,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很好的制度和改革。现在很多老的科学家和社会都关注这个问题:中国缺少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我觉得在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应该非常重视这个事情,所以在招生上也确实应该重视改革。
 
    [陈力]所以在这个事情上倒未必一定要说北大针对清华,主要是大家都在自主招生的范畴内,只是方式不同,自主招生范畴内北大采取了让学校校长推荐,这也是一种方式。这里面确定了一些学校由校长实名推荐,其实这些校长有很多都是我们很熟悉的,非常优秀的,我觉得他们的诚信和多年工作的基础都会使他们认真施行这个政策的。现在这个结果我倒觉得在这方面应该是投放心票的。
 
    [陈力]最近我也看了一些报道,他们学生推荐的透明度都是很高的,包括家长和学生自荐以及学校推荐等各方面的推荐,所以我觉得各方面都是透明的,如果有个案,国家和学校都是不能容忍的,但是现在来看还是可信的。
 
    [陈力]其实我关注的倒并不是谁被推荐的,我更关注的是它的示范效应,有两个,一个是这种培养模式,我看到一个报道和评论,就是说好孩子到了像北大这样的学校,或者说别的学校也有自主招生,教师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关键。我看了这些孩子的评语,我觉得学生都很阳光,都很可爱,我也很喜欢。但是真的到了学校以后,我们国家和高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使他将来真的能够成为创新人才,不完全只适应高考下的那种只会学习的学生,这是一个问题,我关注的它的示范效应在这里——未来培养模式。
 
    [陈力]第二,我关注的是学生过去和未来的成长足迹,我觉得这个示范效应很重要。北大有5%的是自主招生,我们每年高考招生的都几百万,一个学校,仅北大就90个,在几百万中这些佼佼者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老百姓不是说这90多个学生是谁,上了北大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这90个学生的成长足迹对所有学生成长的启发,他的学生方法、道德品质的形成,家庭的因素还是学校的因素还是综合因素,自己的努力程度又是怎么样。因为我自己的博士后读的是心理学,所以我非常关注他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给他的成功带来的一些变化。这方面是我特别关注的。所以我也想今后我们的媒体和社会能够多多关注和跟踪这些学生的成长。把他们的过去,就像过去宣传那些状元一样,介绍给更多的青少年,我相信大家会关注的。
 
    [主持人]您说到这儿,我也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的评论,大家对评选标准也有很多看法和讨论。比如有些感觉应该是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或者有几项比较特长的。但是现在看起来有些选拔出来的还是都是比如学习一直是全校前三名等等,很多人说以他们这种成绩即使参加高考也一定能考上好的学校,现在不用走高考这条路了,被校长直接推荐了,那这样是否更有示范意义呢?
 
    [陈力]我觉得有一点要更正一下,自主招生的学生还是要参加高考,他和保送生不一样,保送生的成绩可能相对更加优秀,他们是不参加高考的。但是自主招生是要参加高考的,参加高考之后在当地北大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再低30分,所以对他的要求是基本素质还是要高的,比较全面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有某些方面的特长。至于说这次哪些学生是只是学习成绩好然后推荐上来,我觉得可能还不能完全这么看。我对这些学校还是给予一种信任的态度,因为大家对这个政策都非常清楚,它和保送生是有区别的。
 
    [主持人]现在是一个公示阶段,希望在这个阶段能有更多的解释。
 
    [陈力]这种自主招生尤其像在进入北大这种学校在基础素质上还要有一定的水准,是不是一定要第一名、第二名倒是未必,我看这次推荐的也未必都是前几名,都还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特长的。
 
    [主持人]我们看网友和百姓关注的肯定是比较多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比如有的网友说现在格外期待教育改革,似乎感觉只有教育改革才能解决教育领域大家不满意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呢?
 
    [陈力]我觉得教育改革还是很重要的,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国家这么多年提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时候都是提的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其实国家一直还是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不通过改革这个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国家一直是在改革中促进发展的,各项制度和各项政策的调整和制定都是在改革和调整基础之上出台的一些新的政策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
 
    [陈力]我觉得老百姓想的这些也是对的,我觉得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有这么三个方面,真正的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和促进首先是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要把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加大投入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另外改革里面还有一个就是教育本身,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就是教育改革的观念也不完全是学校、政府,其实社会和家长也要随之转变观念。我们很多家长说学校减负,我当然不是否定,我的小孩现在虽然大了,但是我也确实觉得小孩负担过重不是很好的现象。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的家长是否有时候也给孩子增加了很多的负担。
 
    [陈力]我记得一个名人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若干年之后留下来的东西,留下来的是什么?一个是作人的道德标准,一个是方法。渐渐忘掉的是很多的东西,留下的是方法和一个基本作人的道德标准。我觉得现在比如作为家长来说,有的是在这个竞争社会里希望让孩子多学一点,其实随着孩子的负担的增加,家长的负担也在增加,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家长也要减一减。
 
    [主持人]但是有时候家长之间也会比较,比如小明家今天学了一个什么班,小红家又上了一个奥数什么的,所以他自己心里也会着急,也会随着就给他报一个什么班,所以家长心里也是有矛盾的。
 
    [陈力]适当地培养一些兴趣还是应该的。但是你不能说星期六上午这个班,下午那个班,晚上又一个班,星期天也是这样。我知道有的家长周末休两天,只给孩子半天的时间,那孩子负担就很重。那是不是孩子长大以后学的这几项都能留下来,都能成才?我觉得可能也未必。孩子小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要掌握一种方法,会去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哪怕在玩的过程中长了本事这是家长要特别重视的。
 
    [陈力]刚才说到改革,学校在这中间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多数是在学校,教师方法、观念的转变,让孩子在愉快的课堂生活中学习,老师这方面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国家现在在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的基础上也提高了教师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关键的,提高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水平,让他们能够驾驭课堂,让孩子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让孩子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是教育本身不能回避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您的工作结合起来,您觉得在这些年中每次教育改革带来的非常大的变化都有哪些?
 
    [陈力]我举一个例子,今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国庆60年的时候推出了国庆献礼片,用了大概两年的时间,走访了全国大概20多个省市,采访了很多新中国的见证者,这主要是用小故事的形式来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的政策的推出和教育制度的拐点后的故事。
 
    [陈力]我从事教育宣传工作近30年,我自己感觉对教育还是比较了解的,改革开放怎么走过来的,方针政策什么时候出台的,怎么回事感觉也都蛮清楚,但是真正走近这段历史,走近这些事件背后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并不是很清楚,社会也不是很清楚,做了这个片子之后,一方面对教育又有了重新的认识。我觉得做了这个片子以后怎么看待中国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中国的教育真的是走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道路,和别的国家不一样,很艰难,但是光明、成绩都很伟大,很多的问题都是在不断的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往前推进的,因为我们的国情和别的国家不一样。
 
    [陈力]可能现在很多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记得在农村里面有的老师怎么去教他们,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历史上可能有民办教师这个概念。我们国家解放以后因为教育经费很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的教育就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教育才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但是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把问题全部解决的。
 
    [陈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教师城里的去不了,但是那里的孩子又要教,所以很长时间内都是由当地农民拿钱,又由当地的人来教,他们拿的是农民自己的钱,也就是民办教师。所以我们做的新中国教育60年其中有一集就是写的民办教师。我们写的就是胡安梅(音)老师,她爸爸就是民办教师,她爸爸去世后她就接她爸爸的班,但是接了班以后就不想接了,因为她爸爸给他们家留下的没有任何遗产只有一个给孩子垫付学杂费的900块钱的欠帐,但是最后他还是继续教了。
 
    [陈力]就像我们有一部电影叫《凤凰琴》,他就像那里面的主人公一样勤勤恳恳地在那里为这些孩子的成长无私地付出。90年代李岚清曾经到江西考察,看到那里老师仍然点着煤油灯给孩子批作业,他非常感动,就把自己的钢笔送给那个老师了。《凤凰琴》那个片子出来以后当时教育部的领导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他就把这部片子就推荐给了当时的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看了以后就流泪,他后来又把这个片子推荐给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李鹏总理看完以后也流泪了。
 
    [陈力]这个片子又放到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去播,很多人都流泪了。就是这部片子,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促进了民办教师的问题,国家就决定在2000年年底之前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后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几百万教师成了国家的教师,国家付钱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陈力]我们说的这是什么问题呢?说现在农村教师素质低、人少,其实我国为了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付出了很多,有的时候一个政策的出台是要多少年研究推出来,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又要不断完善它。包括4%也是一样,80年代就提出研究,后来写到1992年的纲要里面,然后这么多年再逐渐逐渐地提高,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4%,但是我看最近又在提高,这两年公布的2008年教育公报里写到2008年已经达到百分之三点几了。
 
    [主持人]确实每一个政策的出台要经过很多年、很多步骤后才能慢慢显现它的作用。刚才您说到民办教师也是极受关注的,在一些偏远山区还有代课老师,是一样的吗?
 
    [陈力]这还不一样,代课老师常常是教育行政部门拿出一些其他相关的行政经费,还是属于发工资的,代课老师发工资,民办教师在过去的时候一年才发一次钱,国家后来给了一点政策就是补助一点钱,就像当年农民集资一样,是属于农民的。就像我们现在中国的教师是1400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占主要的。
 
    [陈力]我这里也有一个最近的资料,是中国教育关于竞争力的调查,还有一个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的调查和世界38个国家的比较。从这里面我们就能看出我们目前的状态,我们教师数量属于偏低,但是师生比比较高;我们教师的整个工资水平偏低,但是在人口大国里面我们的工资又偏上;我们教师资格的合格率却又相对偏低。总体上我看了这个调查以后就感觉到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但是我觉得教师工作的努力应该充分肯定。
 
    [陈力]我也可以给你讲讲我的体会,做中国教育60年的片子,我有一种感受,就是我们教育发展的过程是很曲折的,但是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还有我们各个方面的领导,包括社会各个方面对教育所投入的贡献和智慧永远应该记在新中国教育史上的。其实很多我们国家政策的出台都是很多很多的人通过实践推动的。
 
    [陈力]比如现在说素质教育,这个我们现在已经不陌生了,年年在说,其实从80年代开始这个事情就提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桌上来了,当时有一个减轻学生负担,还有一个提到不要应试教育要素质教育,讨论了8年,还是有一些学校在自己的学校里面大胆实践打破应试的教育,然后就成功了,像湖南、烟台或者国家推广的这些学校的做法。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和教师方方面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他们的智慧和劳动有的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
 
    [主持人]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位网友的提问非常有意思。
 
    [网友 sssslili]我承认,中国教育是有很大的发展,现在的问题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发展总是滞后于大众的期待?
 
    [陈力]我很同意网友的观点,因为我们很多问题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尤其在中国的国情下更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陈力]我这里还有一些资料,在今年60年大庆前后大家都在做一些图片宣传,我看很多重要指标都是在90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比如综合国力的发展,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90年代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上还是在90年代之后,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的这个线也是80年代、90年代往上直线上升,大家看到真正的中国国力和人民的富裕是在80年代、90年代到现在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这里有一个贫困人口的下降也是在这些年急剧下降的。还有综合国力的增强、历史的跨越,从这块就可以看到,从1985年开始明显升高。
 
    [陈力]所以用发展的眼光是哲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从历史上看我们有一种满足感,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现在的状态,要用发展的眼光那就要正视现在的矛盾。有些问题为什么我们提出来了但是一直解决不好呢?其实从教育的也好、这些年媒体的宣传也好,包括减负也好,说择校也好可不是这两年的事情,我们做60年的片子的时候就注意到一个细节,减轻学生负担在80年代中期就正式放在教育部门主管人员的桌子上了。
 
    [陈力]可是为什么到现在还是这样呢?正像你说的有的书包是拉着走。所以我觉得这里面还要看到我们解决问题的难度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基础弱,特别是像义务教育这样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我觉得这可能是择校中必须要重视的现实问题。大家之所以择校就是去那些好的学校,条件也好、老师也好的学校,现在条件好、老师也好的学校,确实和我们有些学校比起来确实是不同的。
 
    [陈力]最近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大家应该注意到,国家领导人也好、政府部门各级领导也好都已经正视这个矛盾了。包括最近教育部在河北开了一个会,领导也在讲怎么样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问题,就提到了重点校。我觉得有一个观点也是这两天看到的,我还是很认同这个观点的,就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问题不能是削峰平谷,好的学校还要办得更有特色,重要的是对其他的学校包括政府、社会以及学校之间的相互帮助等手段改变其他薄弱校的水平,使其他学校的资源也在高位上均衡,只要条件改变了家长也不一定要择校了。
 
    [陈力]现在政府能够逐步面对这些问题逐步地解决,有些地方也解决得挺好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大家依然有期待,我和大家一样也都有期待,但是我相信我们也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依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陈力]是的。
 
    [主持人]那您在工作中肯定也走访过很多地区和国家,不知道您在看国外在关注哪些教育热点,跟我们有哪些相似或者又有哪些不同呢?
 
    [陈力]你这个问题和刚才谈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致的方面,就是我们怎么看待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期望值要怎么来看。这里还有一个对比的角度,除了刚才所说的发展角度外。我也走访了很多国家,走到哪里我都很留心他们的学校,有条件的时候我都要到他们的学校去,有的时候没有条件的话哪怕走过我也要看看当地学校的校服什么样,校舍怎么样,看看周末家长怎么带孩子,小孩在街上怎么样行动,和我们国家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差别,确实也一直都在关注这些问题。
 
    [陈力]但是我觉得东方的国家、亚洲的国家和欧洲的国家包括北美的国家还不太一样。像亚洲的孩子,家长可能普遍是东方文化,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韩国、日本我走到哪里都发现周末到处都挂着补习班的宣传单。韩国其实也相当重视高考,韩国进行高考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在那里助威,在亚洲大概都有这种竞争,学习压力的竞争在亚洲在韩国、日本和中国都有相似的地方。在欧洲和北美,我觉得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注重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一些。我觉得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它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对比较好,受教育的条件也都比较好,包括上大学的方方面面的机会也比较多,我觉得这可能也就是国情的不同。
 
    [主持人]确实是,我前两天也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当然,也不知道来源是否确信,好像说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的一角,那里凌晨四点所有的灯都开着,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读,不知道是不是可信,但是感觉他们进入大学学生的强度也依然是很强的。
 
    [陈力]我不敢说这个照片是不是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各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还是不同,培养人的方式也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像在美国我去了很多的学校,我觉得他们是很重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的发展的。
 
    [陈力]至于你刚才说的图书馆的照片如何我不是特别好说。但是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在这方面一般还都是得到了比较广泛的重视。我们中国的学生有些出去是很优秀的,可能更多的现象是什么?从早到晚读外语。
 
    [主持人]其实现在咱们也都在注意学生的一些特色、特长的发展和培养。我相信将来我们也能看到更多的中国学生在世界特长大赛上崭露头角或者获得比较好的名次。刚才您也已经说了教育60年的小故事,那您是不是可以也在这里给我们讲一些片子拍摄过程中台前幕后的小故事呢?
 
    [陈力]这个片子我们是十一中间集中播出,现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节目的中午12点还在重播。这里我也可以再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第二集写的是速成中学,就是指当时解放初期中国人口中有80%的文盲,可能谁都不知道,大家知道的就是“半夜鸡叫”、周扒皮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有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就是半夜鸡叫的故事的小说的写作者叫高玉宝他是一个军人,但是他写小说的时候他是一个文盲,他当时是在部队,后来他就上速成中学,我们这一集就是以他的经历来反映当时中国办了很多速成中学使很多文盲在这里扫盲,后来还成才,他当时就是其中的一个。
 
    [陈力]后来到什么程度呢?他写入党申请书都不会写,不会用文字,他的入党申请书是画出来的,这次采访过程中,他把当年画的入党申请书做成了一个名片现在还留着,就是“我想入党”,都是用符号画出来的,这也挺好玩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段历史,我们也都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来介绍的。
 
    [陈力]还有比如说自学考试。我们介绍了三个自学成才的人,非常优秀,然后介绍整个自学考试的出台,还有对很多进不了大学校门的人怎么成才,和政策是什么。就通过这三个人的小故事来写的这么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
 
    [主持人]我想听完今天这场访谈一定也有很多网友中午会去看这个片子,自己去体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和故事。非常感谢陈台长今天作客新华网访谈间,给大家历数2009年的教育热点,听完之后我们也会怀着期待2010年和今后每一年教育的热点和发展。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