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访谈-> 访谈要闻->

曹和平:2019,中国经济肌体将更强健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时间:2019-01-18 13:00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2019年的中国经济,正被各色人物从不同着眼点,用传统和非传统的统计口径检验着。肯定有类似于章家敦的预测笑话要跑出来,但那些运用传统统计口径的预测者,也应避免误读中国总量经济统计数字背后的良性因子,而推导出悲观的结论来。

  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中高速增长区间的中位数6.5%左右,一批习惯于用传统统计口径衡量中国经济绩效的观点又跳出来,其中一个观点说,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到2%以下,去掉物价因素,很可能增长是负的”。这个观点据说来源于一个调研,但显然不具有统计代表性。用一个个案调查来否定国家统计制度网点上来的抽样数据,是要闹大笑话的。

  怎样预测2019年的增长趋势呢?应该说,中国经济换挡增长、结构调增和供给侧发力,比如“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组合,使传统统计量呈现一定的失真。原因是如果当年的统计抽样,比如规模以上统计网点的企业处在成长性产业链上,国民经济增加二产、发展三产的大潮中,这些经济的增加反映了国民经济体系的良性扩张。但是,经过数十年增长,这些产业累积的过剩产能达到世界规模,比如我们生产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和煤炭,对应上述产业的衍生链条产能也相当大。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缩这些行业的产能时,应该意味着增速下行。这些过剩产能领域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在机会成本取舍意义上与投入到对应行业的上行数字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反映国民经济体系的结构变化。

  同时,统计量的调整总是滞后于实体经济过程的。比如,印度调整国民经济统计栏目,就比中国晚了将近30年。我国经济走入新常态后,结构变迁速度加快,老的统计栏目尚未调整,新经济的统计网点和栏目尚未制度性增加。这时候,对中国经济的“读秒”判断,一定会出现结构断点时期沿用传统统计数据的错误。

  2018年,中国经济的绩效应该是总量稳定中伴随结构裂变,一些传统统计数字看起来不那么强劲。但是,稍稍撇开传统统计,对新增经济成分做一些质感性的绘制,积极稳健向好的画面还是相当系统和可预期的。

  第一,2017到2018年,中国增加了2400万家市场主体性中介企业。市场主体往往伴随高端服务交易做市,一方面,这些中介在创新设计方面充实了中国的车间经济;另一方面,这些中介在做市和厂商中间品市场方面弥补了中国大生产有基础原材料市场,缺厂商中间品市场、无定价权的窘境。显然这是结构变迁的好兆头。

  第二,2018年第三季度就完成了全年的就业任务,这一点和美国一样,在GDP增速下行同时,就业反而连续5年超常规增长,这一点可以用新经济的劳动就业弹性比旧经济高来解释。

  第三,中国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经济大爆发,加上服务业PMI的多年超高指标,以及三产结构的快速变迁,事实上为前两个超常规增长的可持续做了最好的注脚。

  中国经济2019年的画面相当好。当然,负面的动力也存在,这一点,我们要强调中国宏观货币政策须注意超调现象,今年经济中流通中现金(m0)不到2013年的3/4,这时候,不少人还奢谈什么灰犀牛,不谈过调,是一种宏观管理的麻木。政策层面目前已经对此放出积极信号。2019,中国经济的肌体将更加强健,人均GDP将越过10000美元,两只脚已经踏进发达经济所需要的门槛线。我们应该将这些成绩作为对中国经济的定力和信心来源。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