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业-> 汽车->

渗透率逼近20%?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进入拼内功阶段

来源:车内杂谈 发布时间:2021-09-26 14:59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新能源汽车加速向私人消费市场渗透,燃油车一统江湖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

  “8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提升至17.8%,最早有望于明年提前实现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更是接近20%的目标。”

  ……

  这样充满热情和憧憬的表述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

  言之凿凿的是,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融合加速,正在带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而当进入发展快车道之后,对于所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参与者,尤其是前一阶段抢先入局的自主品牌,需要更清新的看到,未来三年到五年,将真正进入比拼内功的阶段。更加残酷的挤泡沫、优胜劣汰已经开启。

  01

  新能源汽车打入私人消费市场的两大痛点仍需持续攻克:前端成本高、后端存在使用瓶颈

  正如前所言,现在产业各方的一致判断是新能源汽车加速向私人消费市场渗透。但并不意味私人消费者市场已经开启。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一片繁荣的背后,仍存在诸多痼疾需要持续攻克。

  首先是来自供给端,芯片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蔓延,何时缓解仍是未知之数。对于芯片需求更高的新能源汽车并不是好消息。作为造车新势力代表,理想汽车已经宣布下调交付预期。预计其2021年第三季度汽车交付量约为24500辆,此前发布的汽车交付量预期约为25000至26000辆。

 

  其次,正如最近工业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车成本依然偏高。作为电池的重要材料,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价格一直在持续上涨,必然导致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和价格难以快速下降。

  而最为关键的在于,对于消费者而言,当然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水平、安全性、低温适应性、使用便利性等方面仍然有待提升,续航、自燃、怕寒、充电已成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关注标签。但目前,锂电池技术提升接近天花板,电池安全和低温容量衰退仍然需要产业各方持续攻克。

  如果来自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上述产业痛点无法有效攻克,要想新能源汽车完全打开私人消费市场,就会面临重重挑战。

  02

  造车新势力代表自主品牌开了个好势头,但来自特斯拉和跨国车企的双重竞争压力仍将进一步加大

  从前8个月的新能源车销量表现来看,蔚来、小鹏、理想外加比亚迪、五菱,形成了自主品牌多赛道突围的代表,并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贡献主力。1-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79.9万辆,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90%以上。

  但另一方面,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未来的竞争依然压力山大。一方面特斯拉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无可撼动。另一方面,大众、丰田为代表的跨国汽车企业已经“全面苏醒”。

  在前三季度,大众、丰田等跨国集团均发布了电动化战略规划。

  作为变革力度最为凶猛的大众汽车,已经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比2018年减少30%,纯电动车型的份额预计将上升到50%;到2040年,在全球主要市场的所有新售车辆将接近零排放;最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到2025年,大众汽车将实现碳中和,软件成为新的利润来源,推动其长期利润率目标从7%-8%提升到8%-9%。

  一度因电动转型缓慢被饱受批评的丰田汽车,同样也在全面提速电动转型。丰田已经宣布将同时布局HEV、PHEV、BEV、FCEV车型,2030年将实现电气化车型销量800万辆、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200万辆。

  而环顾国内,长安、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车企前不久已经纷纷发布2025战略规划,新能源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之重。

  毫不夸张的说,未来几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国时代”,谁拥有更强大、更全面的竞争力,谁才能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和发展下来。

  03

  高质量发展成为下一阶段的主线,兼并重组将加速推动产业优胜劣汰

  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解决了由无到有的问题。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竞争力不强、鱼龙混杂等特征。产业发展和产能建设高度同质化,已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可以说,低质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更制约着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竞争压力加大,马太效应将持续加大,弱势企业将更加难以生存,产业兼并整合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9月13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就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太大,处于小而散的状况。未来,将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同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写在最后:之于快速成长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或许何时达到20%只是一个进程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产业参与的各方,尤其是自主品牌,需要做好充分的竞争准备,全面提升自身内功和竞争力,才有希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马拉松长跑中存活和胜出。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