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业-> 生物->

增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韧性的五个对策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2-06-02 12:27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上海市坚持研发驱动、政策指引,生物医药产业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朝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疫情冲击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如何增强产业链韧性、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加速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这是目前阶段的重要目标。课题组调研分析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现状,从加大创新药研发、提升转化能力、扶持创新型医药企业、完善投融资体系、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高地五个方面提出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对策建议。

  一、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现状

  1、空间特色分布,错位发展

  上海已形成了张江创新药产业区、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东方美谷、湾区生物医药港、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徐汇枫林园区、青浦生命科学园等多个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各园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其中张江创新医药产业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创新研发,目前已聚集了1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100多个专业服务平台,全球药企前20强有18家在张江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国内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有近1/3选择在张江设立研发中心,是国内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2、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研发优势领先全国

  上海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聚焦全球前沿领域,在细胞免疫疗法、基因测序、生物制剂、靶向药物、疫苗及血制品、创新药等领域领先全国,甚至在全球具有显著优势。此外,上海还集聚了一批全球顶尖的大型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包括中科院系的蛋白质中心、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诺华、罗氏、辉瑞等全球顶尖药企的研发中心,并形成了四大人才群体:海外高层次专家和科学家人才群体、创新型企业家群体、研发人才群体以及工程师和高级技能人才,研发中心和人才资源构成了上海生物医药研发核心竞争力,为整个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支撑。

  3、生物医药产业链中游持续发力

  上海坚持创新研发和高端制造并重,重点推动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尤其注重高附加值产品与关键生产环节产业化。在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物、医疗器械等领域,聚焦抗体药物、新型疫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等药物和器械,集聚了天境生物、上海莱士、三生国健等上市公司,以及东富龙、联影医疗等著名医疗器械企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的持续发力,涌现出了超大规模生物医药企业,如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3家企业规模超过百亿元,跨国企业中的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帝斯曼维生素(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等是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的重要企业,为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大动能。

  4、生物医药产业链下游特色发展

  生物医药流通领域,上海医药和国药控股作为国内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引领上海药品流通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1年,上海医药作为国内第二大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58.24亿元,同比增长12.46%。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在医疗服务、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等领域也实现了特色化发展,展现了一批新的生物医药新业态,如上海联影医疗在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等方面研发智能设备实现精准、智能治疗,实现世界首例基于uCT-ART技术的在线自适应肺癌放射治疗,还提供医疗数字化服务,联影智慧医疗云平台融合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云端协同共享、海量诊疗级大数据深度挖掘应用。此外,上海加快布局精准医疗领域,以推动生物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问题

  近年来,上海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若干具体环节薄弱,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链整体效能发挥。

  1、上游研究成果转化环节薄弱

  生物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既包括了实验室成果的科研转化,也包括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大生产的中试转化,以及从产品走向商品的市场转化。上海科研院所研发的生物医药成果由于院校医药生产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缺乏中试放大条件、缺乏产业化机制、资金限制等原因使科研院所的众多研发专利在申请后便束之高阁,没有及时产业化,制约了上游科技成果与中游产业化的衔接。张江科技园虽然集聚了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领域的众多企业,但是企业却未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多以仿制药生产为主,部分医药企业中试阶段创新能力薄弱,也造成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

  2、全球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发达国家生物医药新兴产业都是依托基础研究的突破性成果,目前上海医药研发重点正在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原创性成果不足,仍然面临转型阵痛。张江工业园区已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高地的代表,但与美国加州的生物医药出口额比起来,依然缺乏国际竞争力。虽然上海在基因测序、液体活检、药物基因组学、靶向药物研发、免疫治疗研发等方面领先全国,甚至与国际并行,上海生物医药仍然还有技术空白。例如基因测序的原研能力不足,无大规模龙头企业,测序仪自主研发处于空白,上游产业链的核心和关键被Illumina、Life Tech和罗氏为代表的欧美企业占领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3、本地成果外流严重

  跨国医药企业在上海建立新药研发中心,与上海医药科研院所以及新药研发外包机构在基础性医药研究领域,尤其是先导化合物合成、筛选等领域开展大量的合作,成为上海原创性基础医药研发成果的主要承接者,但也导致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归属跨国医药企业。此外,由于上海要素资源成本高、产业政策偏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差、缺乏产业承接机制,想要在本地实现新药技术的产业化生产对于研发机构来说太难,导致江苏、浙江等地民营企业成为上海实用性商品化成果的主要承接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4、投融资体系仍需完善

  目前,各种风险投资在支持生物医药产品时,大部分集中在扩张期和成熟期,要求等到产品成熟、可以投放市场时,风险投资才会介入。而在转化阶段,风险投资基本不予支持。这样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商业投资,不能为处于转化阶段的生物技术产品提供融资功能,这使得很多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走不出实验室,延滞了产业化进程。由于缺乏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投融资机制,缺少将社会资本引入生物医药产业的渠道,导致一些新药研发企业在研发后期或产品国际临床研究难以筹集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乘虚而入”,造成大量高成熟度创新成果流失,或被大公司收购。

  三、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营造具有聚集效应的产业生态,上海需布局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创新链条,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

  1、加大创新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瞄准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最高端,重点发展技术空白领域,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自主研发能力,如创新药品研发、疫情下的疫苗研发、基因测序技术等。以上海为衔接中心,鼓励国内外企业和机构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创新研发合作模式,构建全面覆盖的全球性生物科学药物创新研究网络;增强科研资源与人才储备,进行创新研发奖励,发挥产学研创新资源集聚。增强创新研发人才支撑,加大对归国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生物医药研发专项基金,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空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推动重大成果产业化

  加强科研院校与企业研发中心的科研合作,成立联合研究中心,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提升中试环节资金投入和设备条件,鼓励科研院所进行后期成果转化试验。建立绿色审评审批程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临床应用。建立研发共享服务平台,利用上海创新资源及政策扶持,联动上海相关领域的高校、研究机构、药企等,做好科研成果与市场的充分对接。落实土地供给政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升就地产业化承载能力。各产业园区联动协同发展,对接张江医药研发项目,共同承接重大项目产业化。

  3、重点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

  重点吸引创新型企业来沪,并配套研发、临床、生产全流程产业政策。重点引进生物医药产业各领域内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来沪驻扎、设立总部,聚合能量共同产生效能,加速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鼓励本土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外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来沪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吸引国外团队在沪创立生物医药公司,引入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设备、工艺、技术和标准。

  4、完善生物医药投融资体系

  加强产业链条中游、下游阶段的资源配置,强化对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纵向投入,并通过相应的政策法规,合理配置有限资金,改变以往基础研究投入过多的状况,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聚集效应。设立临床和转化专项资金,解决成果转化和投入市场前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融资体系,尤其是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业融资问题,避免创新成果被外资并购。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资本市场运作,促进形成有效的资金链,以社会资本力量提升产业竞争力。

  5、以上海为龙头,携手长三角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集群

  打破地域限制,以张江为中心,联动金山、奉贤、临港、江苏、浙江,形成一极多点三省联动发展格局,优化产业版图,实行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在人才、资本、政策等方面探索协同合作机制。

  (作者许鑫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衣春波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博士研究生。许鑫教授持续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型经济形态,关心新兴技术治理,本专栏以“产业与治理”为主题,探讨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问题。)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