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传媒联盟->

淮南矿业的“蝶变”

来源:中国产业报协会 作者:秩名 发布时间:2010-08-10 14:03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讯(张继进)淮南矿业集团,安徽省最大的电力企业。这样介绍淮南煤矿许多人会感到意外,一个煤矿企业怎么会成为电力企业,而且是安徽省最大的电力企业。假如在2003年之前,这一称谓淮南煤矿人自己也是不能相信的。但“煤矿办大电”战略指导下,淮南煤矿创造了一个由煤矿企业成长为一个以煤电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业的蝶变奇迹,并为国家能源行业发展创立了一个“煤电一体化”模式。

    2009年10月中旬,由中国产业报协会联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组成的采访报道组对淮南矿业集团进行了采访。据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源介绍,淮南煤矿始建于1903年,迄今已有106年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60年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60年间共为国家生产煤炭7.39亿吨。就是在这7.39亿吨煤炭中,淮南矿业人默默燃烧着自己的光荣和梦想,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在这些辉煌的业绩中,“全国第一家率先打破行业与区域界线,让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产业,延长和拓宽煤炭产业链并通过实施产权衔接、产业融合、组建煤电一体化公司,实现“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历史性突破”的成就最令淮南煤矿人自豪。

    煤炭和电力两个行业处于产业链上下游,唇齿相依、密切相连。发电行业的煤炭消费量占国内煤炭消费量的50%左右,且都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如何尽快妥善解决煤电“顶牛”这对矛盾,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而煤电“顶牛”由来已久,煤电矛盾是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煤炭价格已进入市场,在煤炭市场化前提下,煤价步步攀高,而电价仍然严守“行政审批”,无法适应电煤价格开放的市场变化。

    业内人士称,煤炭和电力行业的矛盾,对双方而言,谁也不是赢家。在某种程度上更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正是在这种纷争之中,煤炭和电力企业普遍认识到,煤炭如果供应过剩,则煤炭企业面临风险;煤炭如果供应短缺,则电力企业处于被动。只有相互的合作,才能形成稳定的供求渠道,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的风险。但如何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国家在思考,行业在思考,企业更在思考。

   “淮沪模式”使煤电“顶牛”变为合作

    2007年7月26日,一个载入全国煤电企业发展史册的日子:国内第一个均股合资、煤电一体化的创新项目——田集电厂第一台60万千瓦机组正式移交生产投入商业运营。紧接着,10月15日,第二台60万千瓦机组又顺利通过168小时试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至此,田集电厂一期工程全部建成。这标志着我国煤电行业创建“煤电一体化”获得圆满成功。由此,“煤电一体化”成为了一种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一种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此新模式此后被誉为“淮沪模式”。

   “淮沪模式”中的“淮”就是淮南矿业集团。2005年1月由淮南矿业集团和上海电力按照50%股权出资兴建的淮沪煤电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下辖一座4×600MW设计装机容量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田集电厂和与电厂同期配套建设的设计年产600万吨煤炭的丁集煤矿,运作模式是以丁集煤矿开采的煤通过铁路专用线专供田集电厂发电,电厂所发电量通过华东电网全部送往上海。

    业内人士对“淮沪模式”优势做了中肯的评价:淮沪煤电公司下属丁集煤矿与田集电厂实现产能完全对接,即煤矿生产的煤全部供应电厂发电使用,电作为公司的产品直接并网入沪,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淮沪煤电公司依托淮南矿业集团在煤炭资源与煤炭经营方面的天然与技术优势,保证供应电厂所需原料,而上海电力公司作为中电投集团电力上市公司,拥有先进的发电技术与管理经验,配备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淮沪模式”可以说是真正的煤电一体化经营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发电的成本,也保证了煤炭在量与质上的及时供应,市场也有了保障,大大地降低了市场风险。

   “淮沪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业内的普遍关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具有探索意义的跨煤电行业合作,同是也存在一些质疑,主要是不看好双方均股经营的模式,多数持观望态度。但事实说明一切,田集煤电联营项目在煤价飚升、燃料成本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抵御了市场波动,开始真正显现它的优势,在2008年火电机组全面亏损的情况下,田集电厂成为中电投集团上海电力唯一的盈利点。

    一位业内人士形象的说,“淮沪模式”使煤电“顶牛”变为合作耕田。

   “淮沪模式”的示范效应更加坚定了其它电力集团包括浙能集团和国电集团等与淮南矿业集团结盟的决心,在淮南建立新的煤电联营项目。“淮沪模式”从此被清晰地表述为“煤电一体化”的模式。

    煤电一体化变“四忧”为“四无忧”

    2004年2月20日,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王永明与时任安徽省黄海嵩副省长会谈,达成了能源合作事宜。浙皖双方会议决定:同意浙能集团和淮南矿业集团合资成立煤电一体化合作项目;同步建设一对年产600万吨煤炭的矿井和一座装机容量为4×60万千瓦的发电厂,其中发电厂所发电量全部供给浙江省。双方投资股比均等。同时共同积极推进与之配套的输电通道的规划与建设。这个纪要规划就是淮浙煤电公司的雏形。
淮浙煤电公司于2005年6月在淮南成立。公司下设凤台发电分公司和顾北煤矿分公司。项目同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4台600MW机组(一期为2台600MW机组)的凤台电厂和一对年产600万吨煤炭的顾北煤矿。

    2008年8月6日,淮浙煤电凤台电厂1号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为浙江省电网注入第一度电。2号机组也于8月底投产发电,标志着这一煤电一体化项目全面进入生产经营期。

    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源在介绍凤台电厂项目建设背景、特点、优势及目标时说,这一项目既是皖浙两省间的合作,也是煤电两个行业间的合作,更是淮南矿业集团与浙江省能源集团两企业间的合作。其突出特点在于体制上的创新: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坑口电厂,也不同于一般的煤电联营,而是两个不同行业的企业通过产业融合,产权链接,实施了煤电一体化,变输煤为输电,克服了铁路运力瓶颈制约,即减少了铁路运力等运输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据测算,通过煤电联营,由“皖电东送”变输煤为送电,到2010年,就地发电的原煤将达到2000万吨,按现行同比价格,较直接出售每年平均多产生100亿元的经济效益,其中绝大部分是节省下的中间环节的运输费用。淮南煤矿紧邻中国经济最发达也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与沪、浙、苏等地经济有着互补性,沪、浙、苏电力的市场需求量大。淮南矿业的电力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煤电一体化”的模式用实际行动落实了国家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保障长三角能源供应的战略意图,得到了国家发改委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安徽省长王三运对淮南煤矿所创建的“煤电一体化”模式做了高度评价:“这种煤电一体化的优势是将过去的“四忧”变为了“四无忧”即,无缺煤之忧,无市场之忧,无铁路运力之忧,无煤电行业壁垒之忧”。

    淮南煤矿的“煤电一体化”模式的也影响了国家的相关决策:2009年2月3日,在全国第一次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提出,2009年在大型煤炭基地、整装煤田、低热值煤集中产区,要大力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

    在谈到大型煤电基地建设时,张国宝再次明确,扶持大集团发展,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合作,鼓励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发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中的骨干作用。

    张国宝的此番讲话,无疑给正在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的煤炭企业又添了一把火,也进一步增强了煤炭企业走煤电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

    淮南煤矿的“煤电一体化”模式和经验,成为了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的方向与标志。

    王源的目标:打造以煤电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业

    据淮南矿业宣传部副部长孙学海介绍,企业近几年来建成了张北、顾桥、顾北、丁集、潘北、望峰岗6座大型矿井,其现代化程度在同等条件下居于全国一流、世界领先水平。企业的发展方向被业界誉为“代表了中国煤矿工业发展的方向”。

    企业2001年原煤产量为1774万吨,2008年达到6043万吨,增长了近4倍。目前论单个整装煤田,淮南煤矿的产量已是华东地区第一,进入全行业前三名。不用再开新井,到2012年完全有把握年产亿吨煤炭。这是我们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企业被命名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第一个煤矿瓦斯防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瓦斯治理和利用、深厚流砂层建井、地温治理、地压治理、铁路下水体下采煤和生态保护等六个方面的技术,有的处在国内先进水平,有的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企业的煤炭省内供应量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上缴税费2001年为3.9亿元,2008年达26亿元,增加了5倍。

    企业由于成功地实施了“煤电一体化”的“煤矿办大电”战略,建成了田集、凤台电厂一期工程,同时建成了潘三煤矸石电厂。这些电厂加上省内外参股电厂权益规模,目前矿业集团电力总规模已达800万千瓦,相当于过去中部地区一个省的装机容量。企业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电力企业。更重要的是,国家已经在淮南召开了两淮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竣工投产仪式,宣布它是全国13个亿吨煤炭基地中第一个建成的,并把煤电一体化作为能源工业体制改革的方向推向全国。淮南矿区从此由煤炭基地上升为煤电基地,企业从此由煤炭企业上升为煤电能源企业。这是企业对淮南市、对安徽省、对国家的历史性贡献。

   “企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它将是国内外知名的能源大企业,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安徽省最大的煤电企业。企业要成为以煤电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业,成为在行业内、华东地区和安徽省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企业。建成这样的企业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目标和历史责任。现在亿吨煤炭的规模大局已定,1000万至1500万千瓦电力规模成竹在胸”。淮南煤矿董事长王源在该企业职代会上铿锵有力的发出了这样的宣言。

    中国产业报协会执行秘书长胡英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说煤炭电力的整合可以实现“1+1=2”的效果,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价值的挖掘是不够的。如果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资本运作创新等方式实现“1+1>2>3”的效果,这才是建设煤电基地的意义所在。而淮南矿业集团的“以煤电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业”的目标,应当是“1+1>2>3”效果的解读之一。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