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文化->

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整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0-12-04 12:02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表明,文化产业被赋予新的使命和任务,意味着文化产业不能仅仅被当成一种经济资源,简单地视为资本再生产或者指数数字的增长,而应该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社会文化需求的手段,当作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来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中,资本更应该作为一种特殊力量推动文化生产来回应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极大丰富和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为此,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具有积极意义。

 

  提质文化产业优秀人才资源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塑造着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也亟须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继续深入挖掘各种特色文化资源。目前,文化产业人才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高端原创人才、文化产品综合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供给不足,既通晓文化产业运作,又致力于文化产业创新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本土人才较少,更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从产业发展特征看,轻资产重创意是文化产业行业特色,知识产权是其核心资产。假如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意得不到资本和社会的认可,便会造成文化产业人才的流失。文化产业优秀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的积淀,但为在极短时间内积聚文化产业优秀人才,不少地方运用高薪聘请等利益吸引办法,使得优秀人才不能沉下来做精品事业,难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提质文化产业优秀人才资源,要着实抓好培养机制和最大化激发文化人才潜能这两个着眼点,以文化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带动、带活人才为思路,重点挖掘创意设计、内容提供、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文化人才,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创业创新的氛围,给予文化创新人才大力支持。从根本上来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既是基础,又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建议采用职业教育精英培养的全新模式,这不仅将弥补艺术类人才前期通识教育的不足,也为高校高素质文化产业学科发展提供专业艺术类人才;注意培养其“动手能力”,为文化产业领域产生高素质“大国工匠”提供基础。投身于生产建设是文化产业人才自我培养的最好实践,学校教育侧重于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到了生产建设的实践中,才能既懂市场、懂文化、会技术,又挑起社会责任感和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再从主流文化生产来看,亟须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从主流话语发声和影响的强度发力,培育开展话语交往的创造性主体,使其能在多元文化话语中发挥影响力,加强主流文化凝聚力,使主流话语发声走得出、叫得响和立得住。

  提升文化产业政策供给资源

  目前,经过改革开放发展积淀,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在建立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出明显的效用,各地文化产业集群以特色化发展,文化产业向创新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国家层级的文化产业政策在数量上呈增长趋势,基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了有效指导。在效力上,其辐射能力已从文化产业扩展到其他相关产业,政策效用避开效用递减而形成持续增强效力;在路径上,基本实现宏观导向性促进与微观实操性促进相融合,重点集中于宏观战略性的调配到产业发展环境的塑造。

  但是,中国各个城市都试图利用自身已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产业建设,在没有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后的开发利用,往往会陷入粗放式开发,那么有些地方有潜力的文化资源或多或少会面临浪费甚至会出现不可修复的风险,使其失去再度开发利用的机会,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加之,中国文化产业依赖性比较强,离开政策扶持和政府支持,竞争力不够,在融资渠道方面比较狭窄,通常表现为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不敢投入,而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的投资壁垒较高,处于两难的境地,造成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性或产业性与文化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交融问题还遇到不少困惑。

  在文化产业内部政策方面,应该切实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着重从优化供给结构入手,改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不断提升供给水平和扩大有效供给,以适应公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新趋势。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方面,重点把文化消费培育引导机制改革激活,促使以文化产业与艺术教育为中心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互动,为文化认同建构拓展新的路径。在文化产业外部政策方面,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产业与沿线国家及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风俗的契合点,针对国外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有选择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开辟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利用文化产业大数据库资源

  作为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当前“大数据+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潮流,要保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就不能逆潮流而行,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不断更新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形式。目前,大数据运用开发方面还有比较大的空间,特别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大数据运用开发的拓展空间还较大。大数据与文化产业在产业运营中自觉结合十分必要,以此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产业资本投入做基础,也需要文化市场体制的创新,而这些正好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整合,特别是把“大数据+”用来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文化人才、文化组织、文化机制和文化服务等有效资源进行精准配置,撬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点,进而提升文化市场运营效率和文化市场的现代化治理水平。为此,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必须构筑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体系。

  大数据与文化产业结合带来的便利,已在很多方面有所体现。如在出版领域,通过大数据对读者偏好进行分析,出版社能定制读者喜爱的出版商品,预测读者来进行一定数量以及特定地点的发行,而作者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作品的预测分析,跟踪读者的偏好,进而修改和完善作品,以求书籍更为畅销。由此可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定位将愈来愈精确、愈来愈满意。与此同时,大数据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亟须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在大数据时代下,如果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就会因复制成本低而产生大量的低重复作品,文化创意生产者因缺乏物质补偿和陷入无序产权纠纷而失去创造的动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大数据时代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对创意知识产权进行最严格、最有效的保护。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振文化自信路径研究”(19BKS210)、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重大课题“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文化路径研究”(2020ZD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