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深度->

寻找中国股市稳中求进新动力

来源:网络 作者:中国产业网 发布时间:2012-01-17 09:20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中国公司如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驱动力

  2012年,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十二五”所确定的发展战略,仍是中国经济所应走的道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在于如何保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如何大幅度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使中国企业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成为全球增长的驱动力;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影响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并据此调整发展的模式。要完成这些任务,达到这些目标,不是沿着过去三十年道路的惯性走下去所能奏效的。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

  之所以要有新思维,新战略和新举措,是因为经济和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驱动力,新的趋势正在形成。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旧的模式难以为继。对国家,应重思经济增长模式;对企业,应重思商业模式。如果企业对此认识不到,准备不足,还沿着以前的路子走,就很有可能把握不住商业的脉搏,从而失去发展的良机,甚至遭遇额外的困难。

  我们认为,有四大因素将对中国经济和商业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因素或将改变企业的运营环境,或将改变企业的商业和运营模式;有些因素将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些因素会导致企业的经营产生暂时的困难;其中有些因素具有全球共通性,有些因素是中国独有的。

  一、中国需要平衡经济增长模式

  无论是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新平衡,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再平衡,都将催生新的商业环境,呼唤新的商业模式,产生新的重塑未来的力量。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由对“失衡”的反思,引出的“平衡”或“再平衡”/“重新平衡”概念,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界,管理学界,政府和企业界人士所探讨和谈论。确实,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由来已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它变成一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失衡有两个层次,在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失衡;在中国国内,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衡。

  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失衡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高储蓄、低消费、高出口;以低成本制造为优势,支撑出口导向型的经济。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发达市场国家,低储蓄、高消费、高进口;以“寅吃卯粮”的方式消费新兴市场的出口产品。出口导向型的新兴市场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盈余,而进口大于出口的发达国家却累积贸易赤字;于是松开口袋的富国向捂紧口袋的穷国通过发行债券借钱,造成发达国家市场流动性泛滥。过多的货币使人们不再认真对待信用,大家都想从资产交易中赚一把,全不管交易本身是否存在风险;只要能把球传给下家,天塌下来也不再是我的事;信用体系因此失灵,造成了贻害全球的金融危机。这是消费、储蓄、投资、货币流动和信用体系的失衡。其二,长期以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单极世界之中,经济力量集中于发达市场的经济体。这些经济体主导和控制商业规则、创新、技术、资金和品牌,是全球经济的中心。源于这些经济体的跨国公司,驰骋世界,把触角伸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位于非发达市场的经济体,则长期处于边缘状态,被动地接受既有规则的约束和他人力量的支配。此为经济力量分布的不平衡。

  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平衡表现在微观上长期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附加值的制造;缺乏自有品牌,自主技术和创新的支撑,价值增加有限。宏观上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而国内消费不足。经济结构上,还是东南沿海强,中西部内陆弱;国有企业仍然掌握大部分资源,民营企业受资源和体制之限,无法染指众多行业。中国经济规模大则大矣,但仔细检查其身体,可以发现它还是一个体格不匀称的巨人。

  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平衡已为人所关注。大规模重新平衡的进程已经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经济增长的中心开始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新的塑造商业环境的力量正在形成。世界从单极转向多极,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从单向依赖转向互相依赖;创新,资本,资源,人才从单向流动转向互相交流。新兴市场的国家与旧有体制处在某种“脱钩”的过程中,在旧的不平衡的体制下依赖和被依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自变量和它变量的分野,不再明显和清晰。例如,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巴西的直接投资2009年仅为9,200万美元,巴西官方预测2010年将剧增到100亿美元。这两个分别位于地球两端的发展中大国,正在向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天平上增加制衡的砝码。

  无论是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新平衡,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再平衡,都将催生新的商业环境,呼唤新的商业模式,产生新的重塑未来的力量。未来的十年,将很可能是全球经济实现新的平衡的转折点。尘埃落定之后,对这些变化和新的力量做出反应,因势利导,抓住先机的企业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反之,如果认为经济发展再平衡只是经济学家或政治家应关注的事情,是学院和书斋里清议的话题,而对其不与理会,则会面临风险。

  二、增强实力和转型需要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如果企业在思考自身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的时候,还囿于一国一地,不从全球的视野出发,就很有可能准备不足,把握不住商业的脉搏,从而失去发展的良机。

  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之际,中国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发展之路,思考两个方面的根本性问题:第一,金融危机是否意味着全球化过程将会放缓?金融危机中发达经济及其企业所暴露出的问题是否意味着西方管理思想的终结?发达市场和企业的经验是否对中国企业不再有借鉴意义?第二,现存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是否需要改变?企业是否需要重塑自我,上升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出发达经济及其企业存在着严重缺陷,但并不代表源于西方的现代管理理念不再有指导意义。西方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仍然在许多方面代表着领先实践。即便是它们在危机中反映出的问题,也可作为中国企业应该汲取的教训,从而避免重蹈覆辙。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是肯定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但国家要从宏观上调整经济发展的模式,企业也要重新思考增长的模式。以往熟悉的商业模式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将不一定再有效,寻找新的模式势在必行,必须变革才能适应新的时代。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制定,受到企业全球化目的、企业自身能力与行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行业的特点、所具的优势与需求的不同,不同的企业所采取的全球战略也不同。迫于生存压力而谋求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将战略的重点放在如何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如何在海外投资建厂来拓展海外市场,或怎样利用当地低成本优势来整合全球资源等层面上。对于那些想拓展海外发展空间的企业来说,全球化战略的制定将着眼于如何抢占海外市场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是通过兼并收购还是自建来扩大其规模和获取当地市场和渠道的能力。对于那些把优化运营环节和延伸价值链作为全球化主要目标的企业来说,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主要表现在如何实现价值链扩张的层面上。很多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中国企业把打造全球化企

  业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企业可以从全球注册品牌、全球运营本地化、信息化,结合自建和并购交叉的扩张方式等层面来制定其全球化战略,从而实现打造全球化企业的目标。

  依据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制定的战略为企业明晰了定位和方向,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执行。而在执行层面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运营模式。我们提出的全球运营模式,探讨企业如何根据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自身能力,以及全球化的路径,来高效地运作全球业务 。其包括五大要素,即领导能力、人员素质、组织架构、流程和技术,以及卓越绩效标准。一个成功的全球运营模式需要五大要素彼此协同运作,取得平衡,并与本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和当地市场环境相符。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要具有应对市场变化和调整竞争战略的变革能力,当企业需要重组或发生重大改变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重构全球运营模式。许多中国企业,雄心勃勃地进行了海外并购。但是往往发现整合并不容易,甚至铩羽而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团队习惯于管理国内的业务,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从习以为常的国内业务到陌生复杂的全球运营的转变。花大力气建设全球运营模式是全球化成功的前提。

  对发展中的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的意义尤为重大。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变增长方式的历史任务,而中国企业也必须跳出旧有路径的窠臼,实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转型。转型呼唤自主创新,呼唤品牌建设,呼唤客户价值,呼唤资源整合,呼唤文化交融。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和转型的需要,都将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面向全球。

  三、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付诸实践

  对企业来说,为了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注意调整发展的思路,平衡增长模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关注新的绿色技术,而且还要注意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中国作为人口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因而对资源的需求,对环境的造成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经济发展所消耗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和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和规模上也属全球首屈一指。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对中国企业来说,尤其重大。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中,有四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污染国之一,但同时又是多种新能源产品的制造大国,如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和使用居世界前列,在清洁煤、核能、电动汽车等方面,亦有望居于领先的地位。这里包含着一个明显的悖论,最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国同时也有可能是最大的清洁能源制造国。如何从这个矛盾的动态关系中找到平衡,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应该深入探讨的议题。例如,目前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企业大都与能源消耗和污染的企业无关,各行其是,污染者自污染,清洁者自清洁。如果新能源和清洁技术能发端于传统的能源消耗和污染行业,或可帮助这些行业转型,或可改善传统的生产方式。另外一条途径是新能源行业与传统行业联合,共同寻找新的绿色的增长点。如此,在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同时,能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我们发现,在应对资源和环境危机方面,中国企业更多的还是集中在依靠制造能力,例如在风能、太阳能以及车用电池等领域。而且多是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初级制造。在生物燃料、垃圾燃料、合成生物(synthetic biology,运用工程学原理设计新的生物系统和有机物的技术,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可将甘蔗中的糖份转化为柴油)等非制造领域,还比较滞后。而且,在对高附加值、低材料消耗、低污染的创新产品(如iPad,iPhone,电纸书,移动互联网等)的研发方面,更是没有足够的重视。环保的作为并不是只发生在能源行业,同样也发生在非能源领域。

  三、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社会和企业都要改变思维方式,重新设定自己的轻重缓急,孰先孰后,优先、次优先、一般目标的排序。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一切围绕发展的“发展型”思维,不惟GDP是看,而要看增长的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中央政府要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有动力做到发展可持续,而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整个社会要绝奢华,尚节俭。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前提;发展和向自然的索取是有限度的,生态平衡乃是比无节制的发展更为重要的目标。

  四、对企业来说,为了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注意调整发展的思路,平衡增长模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关注新的绿色技术,而且还要注意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发展的生态系统。首先从自身内部做起,建立稳定的企业治理结构,制定领导人接班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并注重企业公民建设和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外广泛发展企业的社会网络,做到与相关利益者协同发展。如此,才能实现基业常青,绵延不断,做“百年老店”的愿望,发展才能持续。

  四、 必须走在新技术的前面

  要抓住这些机会,与传统技术领先者并驾齐驱,需要中国企业在研究开发上下功夫,建立中国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提高生产率。

  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对中国企业尤其有意义。中国企业是全球经济的新军,在技术上处于追赶者的地位。起步低,无奈只能从容易的做起,以仿制和购买技术,再加上低成本的制造,来打开局面。但是,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就不能再依靠模仿和低端制造。而应该在创新和原创技术上有所建树。新技术的突破和推广,使所有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给后发的中国企业带来赶超的机会。要抓住这些机会,与传统技术领先者并驾齐驱,需要中国企业在研究开发上下功夫,建立中国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提高生产率。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如高速列车,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清洁煤,核能,燃料电池等方面,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对未来有重大意义的新技术,主要有三类。

  其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具有了新的功能。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采用,如今,很多经济活动实际上已经发生在人类所看不间的领域之中,发生在互联网、物联网、手机、服务器之间。数字技术构成了经济的神经系统,使商业活动的效率成几何级数的增加。

  其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不但能够创造极大的需求,而且消耗资源少,创造的价值高,如苹果公司的iPod,iPhone,iPad,亚马逊公司的Kindle,思科公司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TelePresence,生物制药,通用电器公司在印度和中国开发的便携式心电图仪和超声波仪,中国淘宝网公司的支付宝等。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流程创新,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中国走出低成本制造的老路,再加上适龄劳动力的供给减少,必然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所以要走产品/服务创新和流程创新的道路。要在产品/服务创新和流程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有原创的能力,不能满足于跟随和模仿。而且还要注重协同创新。

  其三,新能源和环保技术,是新技术中对人类有重大意义,具有极大潜力的技术,应该引起中国企业的足够重视。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目前的展开是蓬蓬勃勃,方兴未艾,从风能,太阳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到生物燃料,燃料电池;再到智能电网,碳捕获和储存,变频节能,脱硫等,不一而足。这个领域,机会和突破口最多,潜力最大。每个企业,都要研究自身行业的特点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决定切入点。在有些行业,中国企业已有所作为,可继续突破,争取成为领先者。

  中国的企业,面对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必须做到两点:一、必须走在技术的前面,不能落于技术之后;对新技术施于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冲击,必须有预判,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二,要参与到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之中去,不能做旁观者。只有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突破口,才能在技术发展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企业,也为社会,创造价值。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