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访谈-> 传媒精英->

专访记协顾勇华书记:正确引导舆论 助推公益发展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秩名 发布时间:2010-08-16 15:31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借助传媒的力量推动公益事业

    公益主要是指事儿,慈善更多是包含情,我们取其重合点阐释
    主持人:欢迎收看新华网、中国记协网联合为您制作的直播节目。在农历新年前夕我们请到了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顾勇华,与网友共同交流探讨如何借力新闻和宣传工作做好舆论引导,推进公益事业发展。

       顾勇华:大家好。首先我感谢新华网和中国记协网安排了这么个机会和大家讨论这个话题,这几天也是公益活动比较活跃的时候。传媒在推动公益当中的力量和传媒在其他领域当中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公益事业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的事业,通过传媒的力量更好地进行引导,能够非常有利地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如果要解释的话,公益就是公共的利益。比如说公共的卫生事业,还有就是面向社会的广泛的对困难人群的救助,这主要指的是事儿。慈善有些时候还包括了“情”,比如说关心他人,做好事儿,里面是带着情感来做的,所以两者之间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今天在讨论传媒对公益的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取这两个概念的重合点。这个重合点也就是我们如何满怀一种感情来做好能够造福大众的事业。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正确的公益观念

    公益不是简单的捐钱,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念

    主持人:我们国家的历史非常悠久,一直是个礼仪之邦。说到公益和慈善可能是个新词,但是要搁到过去它也有很多的叫法比如说乐善好施等等,我们现在应该树立怎样的公益观呢?

    顾勇华: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财富,现在很多人都比较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能否把这个事儿做好确实涉及到一个观念问题,热心于公众事业在我们中华民族是有传统的。您刚才讲到了这个乐善好施是一个成语,这个词的背景是在封建社会。那个时候怎么样才能够乐善好施呢?首先这个人要富有,这是一个先决条件,读《水浒传》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

    在封建社会的富人往往都是财主,大地主等等,这些人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做到乐善好施,所以在生产力比较底下的封建社会这种乐善好施往往是一边倒,就是富有的人向穷人来施舍。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会自然地带来观念上的微妙的问题。比如说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这个富人拿出东西给穷人,好象就是高人一等的。那么这个穷人受到恩惠以后,就会想到我对你个人要报恩。慢慢地发展下去,他就会在人格上觉得自己很穷,社会地位不高,而且还受人施舍,所以在人格上是不完善的。 

    我也想起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有地主了,也没有财主了,大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平等公民,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党和政府是非常关心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大众的。比如在我小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拿助学金,比如说每个月能够拿到6块钱,包括书费。农村里面也有很多的困难户,这个时候生产队总是要给他们留一点粮食,这个行为叫做救济。我认为这个做法也不完善,它会造成另外一个极端,这恰恰是和封建社会相反的。受救济的人很少想到要摆脱这种贫困的状态,总是希望通过“等、靠、要”解决问题。

    我认为公益事业从表面上看是人人有份的,但是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应该是一种人人积极参与,大家共同来创造和谐社会的一种事业。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只有付出没有受益的,也不应该存在这么一个人只能受益而不能付出,这两种都是错误的。我觉得大家应该通过共同的事业来创造一个和谐社会。 

    主持人:公益不仅仅只是给钱这么简单。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里做一些好事这也是一种公益行为,对吗?

    顾勇华:非常对。公益从形式表现上往往是好人好事,包括一些有形的物质的,金钱的往来。但是如果我们把公益当成一种观念以后,内容就丰富得多了。比如说有个人生活自理都有困难,你说他能不能参与公益呢?如果我们仅仅把公益理解为捐钱,或者参与一个活动,而不是理解为一种观念,那么这个人就无法参与公益。

    但是这个人,虽然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身体残疾,但是他仍然可以参与公益宣传,他可以把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给社会,这也是参与社会公益的一种方式。

    传媒人参与公益具双重性:参与其中并传递正确观念

    主持人:您提到的这种公益观,如果是落到了我们这些新闻媒体的从业者上,这个公益观应该怎么体现呢?

    顾勇华:传媒工作者参与公益有双重性,他本身作为一个社会人要参与其中。比如说,我们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捐款,这是一个方面。我觉得作为一个传媒人担负的更大的责任还不在于此,而是职业赋予他的一个最大的责任就是要传递正确的观念,引导大家走向正确的方向。这个工作如果能够做好,就远远高于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所能够做的。

   主持人:新闻媒体从业者在公益的宣传报道方面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顾勇华:我们在进行公益宣传的时候,要把握好其中的原则。他们参与到了公益中就不可收拾,而且人的向善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了,而且情感也很容易融进去,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作为一个传媒人来讲,他要非常冷静地知道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报等传播形式在面向社会公众的时候,公益就是整个宣传大格局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宣传里面我们传媒人要非常冷静地把自己做的关于公益的宣传放在大格局下面来通盘考虑,这样的话就不会偏颇,可以比较均衡的做好这个宣传。 

    报道事实要比过多的评论更能健康引导舆论

    主持人:在08年汶川地震,包括今年前不久发生的海地地震,我们国内的慈善人士都非常踊跃地捐款。但是现在有一些媒体又报出了个别人有“诈捐”的情况出现。很多网友想请教您,在这样的事件的报道上,我们的媒体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使得这件事情不至于报道偏颇的情况呢?

    顾勇华:传媒在面对这个诈捐的问题上要做两方面的分析,首先就是关于诈捐本身,因为现在我们面对公众的时候,一提到诈捐大家就会想到在开始捐助的时候搞得轰轰烈烈,传媒也是宣传得热热闹闹,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生没有兑现的情况。

    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不是要马上挖掘出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应该通过我们的冷静分析和客观报道促进这件事情的良性的发展和健康的发展。

    当然,我们不排除确实有人就是沽名钓誉,这只是一部分人,但绝不是所有人。另外一种情况,知道这个人没有兑现,但是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也许一个企业恰恰在这个时候,资金出现了极度的困难。也有人感觉在那种捐助的大氛围当中,如果不捐献就不够意思,这样的出发点也有一点儿勉强;也许他今天手上有50万,如果投资的话可能会拿出来100万,如果捐献了以后可能就没有钱了,这也是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分析一下,就能够使少数的沽名钓誉的人不能立足,也使一些内心想捐但是确实有困难的人不会被打击得心灰意冷,他还会继续做这个好事的。

    对于传媒本身,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是必须要报道实际情况。这个时候我觉得更多的报道要比过多的评论等能够健康地引导舆论,报道的事实出来了,而且讲得很清楚了,大家就会明白的。

    捐多捐少不是评判标准,重要的是培养社会公益理念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的知名企业家都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您对这种名人效应和名企效应怎么看呢?

    公益性捐赠是一种量力而行、自觉自愿的行为,如果我的能力大一点我就多捐献一点,少的话我就少捐一点,这是我们大家都欢迎的。但是现在的社会确实存在一种情况,平时名气很大,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知道他挣了很多的钱,而且这个钱也是真正依靠社会大众的支持获得的,这个时候理应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们现在还处于公益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很多事情还不太完善,包括捐赠的制度,捐赠的方式,处理捐赠款和捐赠物资的办法,包括处理的程序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某报刊的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做了一件捐助学生的好事,由于他是记者就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了,产生了很积极的反响。但是很多海外的捐赠者宁肯相信这个记者,也不相信一些慈善机构。这个人作为一个记者就不得不放下很多的工作去做捐助,因为他所在的报纸也支持他做这件事,但是这样的捐赠体系是不完善的。

    主持人:如果我们不报道他具体捐了多少钱,是不是就好一些了呢?

    顾勇华:处理事情应该根据情况而定,有的时候捐赠方有一种影响力,捐多了本身也是一种信誉。有一次福耀玻璃在捐赠的时候就把股权捐出来了,但是没有实现,所以他们就以变现的方式捐赠了。这些都是要看具体情况的。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捐赠者是不是在捐赠的时候,能够考虑受捐者的心理感受呢?

    顾勇华:有一些大学生如果不是受捐助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完成学业。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是被谴责的对象,因为他读完了大学以后,不想对社会说自己曾经是被捐助的,更不要说将来想要回报社会。所以我觉得重要的还是要培养社会公益观念,如果我们把这种救助行为纳入在公益的大格局下,让受助人懂得我此刻的受助是为了以后更有能力去帮助大家,形成这种观念以后,受助人就不会带着那种不健康的心理面对受助了。

    主持人: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还是谁受了捐,这些都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

    顾勇华:是的,我们的关注点本来就不应该在这个上面。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基金会,大众可能很少会有人说:你有钱,那你就多捐吧,而是在学习他的公益行为。在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公益只是资金,不可能冲击到市场经济,如果冲击到市场经济就会造成其他的问题,这个时候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科学运行。

    主持人:目前有很多公益事业都是面对孩子的,对于孩子,我们在报道方面应该注意哪些呢?

    顾勇华:在公益事业的大框架下,我们现在做得还是很不错的。现在全社会都对孩子非常关注。比如有一个山区学校的老师生病了,就没有老师给孩子上课了,城市里有很多老师就自愿去给孩子上课,电视在播放这条报道的时候,可能会把孩子的姓名和图象做一个虚化的处理,这就是考虑到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很多的孩子受到捐助以后都表达了一个愿望,长大以后一定要回报关心他的人。但是我觉得这样对孩子进行公益的教育面还是太小了,我们应该让一代一代的人树立正确的公益观念。我家是江苏南通的,那个地方本身教育就比较发达,我的母亲不是简单的跟我说你要做一个好人,她曾经跟我说:你做一件事情,要让周围大多数人说你这个事情做的是好的,对很多人都有用大家才会关注你,那么人们才能认可你。

    这是最朴实的公益教育,现在我觉得学校里的公益教育还是有一些缺点,比如说班里有孩子遇到了特殊的困难,动员孩子捐款,我觉得老师应该借助这个事情来做公益教育。但是现在,学校就是让孩子们捐款,孩子也只知道学校要捐款了,这就失去了一个对孩子非常好的关于公益教育的机会。

    主持人:如果从老师到学校都能够认识到对孩子培养这种正确公益观的重要性,可能就会产生积极的后果。

    顾勇华:是的。如果学校要让孩子捐款,我是孩子的家长,我可能就会跟孩子讲讲他的同学家里有困难,这个时候最需要他的帮助,他可以少买一些零食,多为同学捐一些钱。家长应该首先了解受助孩子是什么情况,然后再对他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是良性的。

    主持人:我觉得不仅仅是一个捐款的问题,而应该真正有这份爱心,才叫做公益。

    顾勇华:是的。比如说我们摆在桌上10块钱,这个钱本身没有生命,当你带着感情捐10块钱的时候,作用一定是远远超过这十块钱的。当人们在困难的时候,你送了10块钱,那么可能发挥的效应就是100块钱的。中国记协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有一个给困难职工送温暖的活动,其实我们平时也在不停地关注困难群体,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这个时候送的就是感情和温暖,这种做法对旁人的影响也是很积极的。

   主持人:节目最后想请您对媒体同行提点建议,就是我们在公益报道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顾勇华:公益是一种人人积极参与,大家通过共同努力达到社会和谐的事业。所以每处理一件事情,每报道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记者就要牢牢记住要科学地看待。第二点,我们作为新闻记者,作为新闻评论员,作为主持人,其实就是要遵循新闻规律,只要我们严格遵守新闻报道、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基本规律,就没有问题。而现在往往偏离这个原则,这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