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财经-> 财经要闻->

解密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央行19页PPT文件曝光

来源:《财经》 作者:高建婷 发布时间:2010-12-08 11:30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背负巨额不良资产,2003年初“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突破改革资源和路径的双重掣肘?完成银行改革未竟之局,尚需怎样的深层变革和决策智慧?

 

一场贯穿中国30年的重大改革,终于在2010年阶段性收官,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由此载入史册。

8月18日, 光大银行[3.83 -1.29%](601818.SH)在A股首发上市。此前,农业银行[2.65 -0.38%](601288.SH,01288.HK)7月15日在上海挂牌上市,加上已上市的交行、建行、中行和工行,自2003年起计划中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至此基本完成。

这一轮改革经过近八年时间,在主政者的大力支持、主事者的巧为谋划和参与者的多方配合下,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截至11月底,仅四大国有银行市值已超过4万亿元,并全部跻身全球十大市值银行之列。

此时,距邓小平1979年提出的“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已过30年光阴。从四大行渐次恢复和重建,到推进商业化改革,实现从单一到具有多元化竞争的银行体系,再到基本完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上市,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邓小平生前夙愿大体实现。

回首2003年初,由于背负巨额不良资产,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资不抵债”几成共识。其时亚洲金融[3.55 -0.56%]危机殷鉴未远,作为中国资金配置主渠道的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速度,甚至危及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国有银行深层次改革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据当时有关部门测算,欲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8%的标准要求,需动用大约9700亿元财政资金。而从彼时中国经济状况看,动用近万亿元资金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困局,近乎不可想象。

在当时,近万亿元资金大致相当于中国一年财政收入的50%,相当于中国GDP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面对这样一笔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文数字,任何改革决策都既需要决心,更需要勇气,何况1998年实施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资之效果不彰,亦足以让人对类似注资计划备感踯躅。

一时间,如何拯救“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决策者面临着资源和路径的双重掣肘。

不过,改革的迫切性与资源的匮乏,倒逼人们以创造性思维和增量改革杀出一条血路。以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为主线、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公司)为操作平台,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由此破局,资源与路径实现双重突破。

近期,《财经》杂志通过深入采访,完整还原了改革决策和实施历程。记者在采访中获知,此轮有着清晰可循脉络和精心架构设计的改革,源于一份由人民银行形成并以PPT形式提交的方案,名为《改革试点——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组》。

这份PPT打破了传统央行理论,创造性提出以外汇为资源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并进行财务重组。此一扩张央行负债表拯救金融机构、稳定金融体系的模式,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实现了一个制度性突破。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多个国家央行均采用了类似模式应对金融危机。

经过注资、重组、股改和上市四部曲洗礼,中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实现了财务彻底改善,还同时增加了透明度、风险控制能力,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了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营。

此次改革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对中国银行[3.29 -0.30%]业价值的整体提升,为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2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重组、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革、重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受住了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考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石,并能够以巨大的资源支持实体经济,使中国经济率先迎来复苏。

广而言之,此轮银行业改革不仅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凝聚和体现了中国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一位亲身经历这次改革的金融机构人士表示:“从现实意义看,这次改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毋庸讳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阶段性收官,仅标志着中国银行业改革近短期目标的实现,其成效依然有待一个大经济周期的严苛考验。而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将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外厘清与政府的关系,内理顺公司治理架构,并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倒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升中国金融的整体竞争力,仍是一个有待各方继续戮力求索的未竟之局。

——编者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