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财经-> 财经要闻->

央行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加息或上调存准率将揭晓

来源:中国产业网综合 作者:高建婷 发布时间:2010-12-10 10:33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加息还是上调存准率? 机构称今日或将揭晓答案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减弱,以及统计数据提前发布的消息,加剧了市场对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担忧。

  同时,本周3年期央票发行暂停,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存款准备金率随即上调的猜想。而受外汇占款高企、通过加息抑制通胀效果仍需观察等因素影响,年内加息的概率则有所下降。

  多位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周末央行可能采取措施。布朗兄弟哈里曼首席外汇分析师马克·钱德勒昨日也表示,由于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将于周六公布,因此存在中国央行选择在周五加息的可能。

  近期存准率或再上调

  市场预计中的91天期正回购并未如期而至,央行本周公开市场操作继续净投放。数据显示,周四央行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的年内第108期央票,期限3个月,发行量50亿元,中标收益率连续第四次持平于1.8131%。

  数据显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有450亿元央票和300亿元正回购到期,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投放640亿元,连续四周净投放资金共计2300亿元。

  一银行交易员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本周28天期正回购操作的重启,表明央行仍旨在回收流动性,但3年期央票的“缺席”,又恰恰是央票回笼不力的表现。目前3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票的一二级市场利差分别为100、68和67个基点。

  “央票发行不畅通,央行可以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可通过加息缩窄一二级利差。”

  有研究员指出,准备金率工具仅能治标但不治本,而通过加息来提高央票在一级市场的发行收益率,才能够保证公开市场操作日后的正常运转。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资料显示,3年期央票的停发或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从3年期央票缺席的角度来看,准备金率上调的概率比加息大些。”

  政策紧缩预期的升温,令周四银行间债市现券收益率全线上行。有交易员指出,因市场传闻较多,中长期现券收益率普涨6—8个基点。“CPI数据可能突破5%的消息,强化了市场紧缩预期,加重了现券市场的抛压。”

  回购市场则相对稳定。数据显示,货币市场指标利率——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周四报收2.4933%,较前交易日的2.5069%变化不大,隔夜品种加权平均利率报收2.0163%,亦与前交易日的2.1022%大致持平。

  国内加息受制外围市场

  与此同时,和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预期一致不同,市场对于年内加息的概率存在分歧。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统计局提前发布宏观经济数据,加剧了市场对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担忧,但受制于高企的新增外汇占款等因素,短期内加息的概率有所下降。

  国际市场,各央行加息态度谨慎,本周已有5大央行以静制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继澳洲央行基准利率持稳后,加拿大央行、新西兰央行、巴西央行以及韩国央行,均已宣布维持其基准利率不变。

  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李立峰称,制约加息的重要因素是外汇占款,而1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预计在3000亿元。“刨除10月份数据,这一预测值相对历史来说是比较高的。”

  “考虑到目前资本流入压力正在上升,短期内加息空间可能受到限制,年内进一步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更大。”

  央行网站12月9日晚间全文发布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十一五”时期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专题文章。

  周小川在文中明确指出,“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

  他同时表示,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成数等手段加强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周小川称,5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规模、效益和风险的关系。同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他同时指出,“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金融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周小川表示。(每日经济新闻)

 

年末议息潮 多数央行稳字当头

  ⊙中国证券网记者 朱周良

 

  全球主要央行年内的最后一轮议息近期陆续来临。考虑到临近年末,加上近期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大多数央行都选择了按兵不动。不过,分析人士注意到,不少国家尤其是基本面更好的新兴经济体正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明年可能继续收紧货币政策。

  9日,英国、韩国和新西兰三国央行均举行了议息会议,三家央行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而在本周早些时候,加拿大、澳大利亚央行也都宣布维持现行利率不变。

  从各国央行的政策声明看,近期外部经济环境不稳,是当局继续“维稳”或是推迟加息的主要考虑,特别是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朝鲜半岛局势等因素。

  分析人士注意到,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货币政策取向上仍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以美欧日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仍坚定推行量化宽松;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更快、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新兴市场则继续保持货币政策收紧的态势,甚至连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加入了加息的行列。

  上周,为了安抚投资人对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的忧虑,欧洲央行宣布延长部分非常规融资措施,更有消息称,央行已私底下扩大了国债的收购规模。而在美国,已经启动了二次量化宽松的伯南克上周宣称,不排除进行三次量化宽松。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直到上月还在加息,而巴西和泰国则分别在本月初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分析师预计,进入2011年,随着经济继续复苏,同时美欧量化宽松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局面,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较大政策收紧压力。中国、韩国的通胀率都已升至20个月左右的新高,而巴西11月的CPI升幅创5年高点,印度10月的通胀率亦高达8.6%。

 

  稳定预期对A股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 乐嘉春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对常规性或突发性经济事件的合理评估与解释,以及要合理形成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理性预期,这对于促进目前和未来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正是市场对经济事件和政策调整的非理性预期,引发了当前A股市场的大幅波动。

  又到公布月度CPI数据的时间。自10月份CPI同比增长超预期数据公布后,市场早先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突然间消失殆尽。经济数据远超预期,引发市场担忧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其对经济的不确定影响,成为影响当前A股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市场预期对促进A股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得凯恩斯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得到了真正复兴,中国也不例外。确实,凯恩斯主义让人们认识到保持总需求稳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实际GDP围绕潜在GDP的短期波动,即特别关注短期内经济活动中此消彼长的繁荣与衰退事件,并试图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调整来熨平实际GDP的短期波动。但是,这一系列行动都将改变市场预期,进而引起投资活动的较大变化,特别是会造成A股市场的剧烈波动。

  从目前来看,凯恩斯主义促使我们特别关注短期的总需求稳定问题,一旦总需求稳定偏离政策目标,势必会倒逼我们尝试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来重新稳定总需求,或言稳定经济增长。在一年中,有四大时间段我们会重新评估当时的经济活动,确认是否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包括两会召开期间、上半年经济工作总结和下半年任务安排、三季度评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四个时间窗口。并且,市场总能从中捕捉到国家对当前经济运行及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看法的方向性或趋势性信息,这种信息常常又可以改变市场的预期,从实证经验来看这四个敏感时段对A股市场的大幅震荡有实质性影响。

  例如,今年以来A股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预期变化体现为反复无常的基本特征。今年二季度数据不太乐观,导致市场普遍担忧下半年经济增长出现下滑风险,有的甚至呼吁国家应当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新的刺激措施以保持经济增长。但是,三季度经济数据要明显好于市场预期,打消了此前市场对经济增长下滑风险的过分担忧。然而,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超出市场预期,市场又开始担忧起明年中国将出现恶性通胀的可能性,以及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将重大调整。上述分析显见,经济数据的变化改变了市场预期,即改变了市场对实体经济及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看法。正是这两次市场预期的迅速逆转,对A股市场的重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变化之所以会反复无常,是因为当前A股市场中信奉的是趋势投资潮流。从理论上讲,这与我们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理论颇具一致性。因为,凯恩斯本人也特别强调预期的反复无常的性质。也就是说,预期的变化是随机的,我们总是难以对预期及其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可以说,这是造成当前中国经济短期波动较为频繁、A股市场震荡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笔者看来,稳定预期就必须及时走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阴影,就应当引入理性预期的理念。首先是要合理评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例如,不能因为今年二季度经济数据不乐观,就认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中国经济难以回到增长的正常轨道上。也许,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刚性影响可能会拉长经济复苏过程,但我们应当相信已经采取的政策措施将使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其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或策略,即要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一致性,不能仅仅强调政策的一次性效果。例如,二季度经济数据表现欠佳,当时如果我们再次放松宏观经济政策的话,今年全年经济增长肯定将远超预期,并导致更大的通胀式过热压力。相反,我们应当做到可以说明或评价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及未来政策的如何变化,市场据此可以合理解释当前预期的形成及预期的变化,以此减少非理性预期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对A股市场的较大冲击。

  由此可见,对常规性或突发性经济事件的合理评估与解释,以及要合理形成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理性预期,对于稳定市场预期非常重要。一旦稳定了市场预期,就可以避免市场的过度波动,这对于促进未来A股市场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中国证券网)


  
央行“十一五”期间政策调控效果显著

  五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28次、利率14次

 

  央行行长周小川9日刊发署名文章,回顾了“十一五”期间央行所取得的成就。文章称,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较快、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局面,央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不同时期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把握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既有效保持了币值稳定,又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

  央行在“十一五”期间,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确保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据初步统计,5年来,央行先后动用存款准备金率28次,利率14次,视形势需求进行上调或下调。

  “十一五”头两年,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及时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0个百分点,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对信贷总量的调控,不断优化信贷结构。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为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及时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明确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对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以来,央行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文章指出,央行一直高度重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成数等手段加强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周小川指出,五年来,金融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成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证券报)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