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业-> 轻工->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品质升级之路

来源: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18-10-29 11:54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1978年,我国县级以上葡萄酒国有企业有100多家,葡萄酒商品量只有5.8万吨。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达17.3亿升,占全球消费总量的7.2%。"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40年来,我国葡萄酒产业秩序逐步规范,在与国际接轨中快速发展,我国开始由葡萄酒生产大国走向葡萄酒生产强国。"近日,知名葡萄酒经济与文化研究学者、滨州医学院葡萄酒学院副教授刘世松向国际商报记者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变化。

  产业秩序逐步规范 标准建设成效显著

  刘世松介绍说,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1月1日葡萄酒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是我国葡萄酒行业秩序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葡萄酒产业历经磨难,几起几落,从没有葡萄酒标准规范到逐步建立起标准管理框架体系,葡萄酒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葡萄酒市场秩序建设成效显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葡萄酒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他说道。

  1979年,以原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作科学研究所(现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葡萄酒专家郭其昌为首的科研攻关小组自德国、美国引种了以酿造白葡萄酒为主的13个优良品种;1980年,世界著名的法国人头马集团亚太有限公司和天津市国有农场管理局合作成立中法合营的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王朝公司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技术进步;1981年中国在河北昌黎开展的"干红葡萄酒新工艺试验研究"引进了22个国际名种,酿造的华夏干红葡萄酒达到了高档葡萄酒的质量水平。

  但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企业数量、产量也不断增多。由于标准的缺位,我国葡萄酒产品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葡萄酒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呈鱼龙混杂的状况。为规范行业发展,1984年原国家轻工业部颁发了第一个葡萄酒产品标准《葡萄酒及其试验方法》,这一标准的颁布填补了中国葡萄酒产品标准空白,葡萄酒行业告别了没有标准的年代,企业生产走上了有章可循的轨道。

  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建立,葡萄酒行业的标准体系也开始逐步建立与规范。1990年原卫生部颁布了《葡萄酒企业卫生规范》;1994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葡萄酒》国家标准,该标准在葡萄酒产品的定义及指标规定方面都开始与国际标准接轨,但这一标准当时只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奋斗目标,以及1995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观察员和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开始融入国际经济舞台。"葡萄酒热"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在中国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起来的。

  2002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颁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该规范正式废除了《半汁葡萄酒》标准,规定凡不是由100%葡萄汁酿造的产品不得再称为葡萄酒。同时,国家标准委下达《葡萄酒》国家标准修订计划。至2004年,中国葡萄酒正式进入全汁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还制定了一些相应的酒类标准进一步规范葡萄酒行业,例如《发酵酒卫生标准》《饮料酒分类》《葡萄酒、果酒通用试验方法》和《饮料酒标签标准》等。这一系列有力举措对规范中国葡萄酒企业生产秩序、提升国产葡萄酒整体质量水平提供了法律保证。

  2004年,中国葡萄酒进口关税由44.6%下降到14%,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除法国、意大利等传统葡萄酒生产国外,一些新兴的葡萄酒生产国,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家的葡萄酒产品也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葡萄酒行业迎来一片繁荣景象。

  2006年12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新修订的《葡萄酒》国家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由推荐性国家标准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新葡萄酒国家标准严格规定了葡萄酒生产原料、原产地、生产年份、品种等内容。

  随着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等对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清理和修订,中国葡萄酒质量标准体系结构更趋合理,标准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葡萄酒国家标准的强制性实施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葡萄酒产品的全面接轨。

  与国际市场接轨 形成百花齐放格局

  刘世松表示,从2004年下半年葡萄酒进入全汁时代,特别是2008年葡萄酒国家标准全面实施开始,中国与国际葡萄酒市场全面接轨,酿酒葡萄原料基地受到重视,葡萄酒生产企业及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葡萄酒文化得到快速普及。中国葡萄酒产量连续多年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发展成为世界第九大葡萄酒生产国、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市场以及全球最大的红葡萄酒消费国,成为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葡萄酒先天在原料,后天在工艺",这一基本原则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国家和企业对酿酒原料基地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葡萄酒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葡萄酒企业加强了酿酒葡萄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葡萄品种区域化、区域良种化趋势不断增强,并逐步发展形成了山东、河北、东北、京津、贺兰山东麓、河西走廊、新疆等优质葡萄产区,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特色葡萄产区,构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本架构。

  从全国各产区引进的世界酿酒葡萄名种、品系,在中国表现出较好的风格特色。这些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在中国成功的引种,也为中国优质葡萄酒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中国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为4.66万公顷,其中结果葡萄园有3.43万公顷;到2017年底,中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4万公顷左右,且大多为土地流转后的自有基地、土地入股型基地以及农业合作社契约基地,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保障了企业对酿酒葡萄原料的需求和产品质量安全。

  在葡萄酒产业快速成长阶段,中国葡萄酒行业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品牌等方面都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葡萄酒质量稳步提高,葡萄酒配套与酒庄休闲旅游业发展较快,带动了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张裕、长城、王朝、威龙等骨干葡萄酒企业迅速崛起,张裕卡斯特酒庄、爱斐堡酒庄、君顶酒庄、中粮桑干酒庄、山西怡园酒庄、甘肃莫高酒庄等风格各异的特色葡萄酒庄不断涌现。

  由此,中国葡萄酒行业形成规模企业不断发展、个性酒庄展露风采的发展局面,葡萄酒产品向多样化、优质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干型、半干型、半甜型、甜型、特色葡萄酒等各类葡萄酒百花齐放的格局,并以自信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各类评酒大赛,不断获得国际葡萄酒评酒会大奖,受到了世界葡萄酒行业的称赞。

  随着国外葡萄酒的不断涌入,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这也带动了葡萄酒文化推广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内外葡萄酒企业纷纷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质量优良、不同档次的葡萄酒产品,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受到了不同阶层消费者的信任。各种类型的葡萄酒品鉴会、葡萄酒品评培训、葡萄酒主题旅游、葡萄酒专业展会等,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认识、了解和热爱上了葡萄酒。越来越多的国外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其进行的葡萄酒文化推广活动,给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和葡萄酒文化传播注入了更多全新的元素。

  刘世松认为,中国与国外葡萄酒的竞争是借鉴、学习与提升的过程,也正是这种竞争,促进了中国葡萄酒结构调整优化、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使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不断提高。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