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产经-> 深度->

疫情与国际新挑战叠加下的中国经济展望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08-17 09:38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回顾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是非常规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阶段,后四十年是常规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谓常规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就是沿着比较优势量力而行,当资本存量比较少、人均收入比较低的时候,就搞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量力而行,但是前三十年显然不是。前三十年通过重点发展重工业快速积累了资本、快速提高了教育和公共卫生水平,这些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之所以比较成功,是因为比较灵活地应用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政策建议,比如动员劳动力、积累资本、推动技术进步等。姚洋分析了不同时间段上劳动人口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他认为,在某种形式上说,改革开放的成就有一定的偶然因素,那就是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红利的增长。

  展望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姚洋介绍了在《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一书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他框定了三个经济收敛条件:城市化率、教育水平、劳动人口比例。前两个是加分项,第三个是减分项。基于此预测了中国未来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他认为,从GDP总量看,2030年中国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人均收入来看,到2050年,中国也能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60%,跻身高收入国家。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我们的政策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转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对于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的成功,最简单的解读就是改革和开放,改革就是市场化改革,开放就是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将来应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但在具体做法上,可能会需要一些改变。比如,双轨制改革策略要转为竞争中性策略、不对称的改革策略要进一步市场化、支持创新和产业升级等。在国际环境变化下,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国内需求对支持增长的作用,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也一定要坚持开放。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提醒道,理性思考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不能简单地说是有利还是不利、顺畅还是不顺畅。“因为一个环境,特别是国与国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有外国对我们的一面,也有我们怎么对外国的一面,是相互观察、相互判断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疫情发生之前的基础没有什么变化,疫情只是暂时把生产节奏放慢了,其他像债务、贸易结算货币、贸易许可、技术标准、海关规则等“软件”都没有变化。但是疫情不管是今年年底还是明年结束,它都放大了一个国家对产品链、产业链的“安全、可控”追求的紧迫性。

  査道炯指出,一是要坚持技术标准的全球性的互联互通,按技术类别考虑全面。二是要长期提升优化产品加工和集成的能力,以及提高跨国物流的组织能力。不能自持巨大的国内市场,一定要提高产品跨国兼容的能力。三是牵头增强对国际产品通关政策的协调。

  査道炯认为,未来我们应做好五个方面的事情:第一,管理好与其他市场之间的经济距离。第二,加强合规制度的建设,包括中国的法规、中国认可的国际法规等。第三,调动全球人力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第四,在国际制度层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精神。第五,应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为外交的首要目标。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